他還能做什麼?隻能請降。
任何英雄都是時勢英雄。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施展才華的舞台,也就沒有英雄成其為英雄的平台。所以,僅僅具有成為英雄的潛質而沒有機遇,永遠都不會產生英雄。
子嬰再有能力,再有魄力,再有智慧,也都無從施展了。他就像被他哥哥秦王贏政滅掉的六國的亡君一樣,除了投降,無路可走。
在大秦帝國中央政權、軍事力量江河日下的時候,關東正在發生著巨變。
陳勝、吳廣首義之後,關東形勢陡轉。這場巨變表現最突出的是兩點:
一是響應者眾多;二是山東六國紛紛複國。
陳勝、吳廣的起義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強烈回應。
當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各地郡縣的百姓深受秦朝苛法之苦,一聽說陳勝起兵反秦,紛紛起義;殺了本地的縣令郡守,響應陳勝。這股力量來勢洶洶,非常巨大。這就是我們前麵屢次講過的燎原之火。
如何知道關東義軍力量強大呢?《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說,當時楚地數千人一股的反秦武裝多得數不勝數(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數千人”是大股武裝,尚“不可勝數”。“數千人”以下者豈不更多?可以說整個楚地全部動員起來了。這不是因為陳勝、吳廣有多麼大的號召力,他們隻是燃起民眾壓抑已久的憤懣的導火索。秦朝各地郡縣的武裝根本應付不了四處生起的狼煙。這就叫勢不可擋!楚地是義旗首舉之地,反秦力量最多最強。
除了楚地之外,天下還有兩個地區,一是齊地,二是趙地,反秦力量也十分強大。
陳勝、吳廣首義之後不是割地為王,而是迅速派兵進攻關中,意圖一舉消滅大秦帝國。關中之地是大秦帝國的發祥之地,是大秦帝國中央政權的核心地區。此時,當年楚國最後戰死的大將項燕手下的周文,毛遂自薦,主動要求進攻關中。陳勝、吳廣剛剛起事,他們手中親自掌握的軍隊數量並不多,隻給了周文一個將軍印,讓他自己招募軍隊。周文一麵進兵,一麵招兵,到達關中之時,已經有了幾千輛戰車,數十萬大軍,而且一直打到戲水之西(周文,陳之賢人也,嚐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史記·陳涉世家》)。可以說,周文率領的義軍一路上浩浩蕩蕩,殺進了關中。
周文進軍關中說明了三點:一是周文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大力響應,二是周文大軍進軍十分順利,三是秦軍的戰鬥力大為衰退。周文並非名將,隻是當年項燕手下一名普通軍官,但是,由於有了陳勝的將軍印,一路上就得到了眾多百姓的擁戴,軍力迅速擴張。函穀關是秦兵重兵把守之地,當年六國聯軍數次合縱攻秦,都很少能夠打入函穀關,甚至隻敢在函穀關逡巡,不敢進擊。現在周文邊打邊組織起來的大軍竟然迅速攻入函穀關,而且《史記》根本未記載秦軍在函穀關與起義軍有什麼大仗惡戰,這說明義軍攻入函穀關極其順利。周文的軍隊無論是數量、戰鬥力、將領素質、武器裝備都無法與過去的六國軍隊相比,但是,此時卻能輕而易舉地攻人函穀關,隻能說明此時大秦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已在短暫的十幾年裏變得不堪一擊。
這是關東形勢巨變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六國的複國運動。
六國為秦所兼並,但是,六國王族的後裔尚在,他們複國之心始終未死。陳勝、吳廣的起義,天下百姓的紛紛響應,對六國舊貴族來說當然是一種福音。他們紛紛借著天下離亂的大勢,開展各自的複國運動。
六國的複國分三種情況:一是反秦力量需要借助六國國君的名義動員百姓;二是義軍首領據六國之地稱王;三是六國後裔借反秦大勢複辟。
第一種情況如楚國。從秦兼並六國到陳勝、吳廣起兵反秦隻有十三年,盡管秦始皇對六國貴族進行了殘酷鎮壓,但是,六國王族並未完全被消滅。
楚懷王的孫子竟然活了下來,在民間為人牧羊。這說明六國後裔尚在。這位放羊娃當然不會有複國之心。但是,楚地反秦領袖項梁聽從了範增的意見,義軍需要一位楚國王族後裔作為一麵旗幟,因此他們找到了為人放牧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封他為楚王,而且用了楚懷王的稱號。因為楚懷王當年被騙人秦而客死秦地,所以,楚國的百姓懷念楚懷王。這樣,立一個“楚懷王心”,楚國就重新立國了。
第二種情況如趙國、燕國。陳勝派手下大將武臣到趙地擴兵,武臣到了趙地之後,在手下將領的“勸說”下,自稱趙王。結果惹得陳勝十分惱火,但又怕逼反了武臣,隻好封武臣為趙王。武臣接著又派手下的韓廣去燕地擴兵,韓廣到了燕地,又被手下“勸說”自立為燕王。武臣也不敢殺韓廣的家室,於是封韓廣為燕王。趙國、燕國就這樣“複活”了。
第三種情況如齊國。齊國滅亡是不戰而降,當年齊王田建降秦之後被活活餓死。但是,齊國王族田氏的後裔尚在。王族後裔田儋,首先舉兵,殺回齊地,自立為齊王,齊國從此複國成功。田儋與他的堂弟田榮、田橫,都是極得民心之人。所以,田儋的複國迅速成了氣候。田儋戰死之後,田榮又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這場聲勢浩大的複國運動促成了六國的重生。
六國複辟大大加劇了大秦帝國的危機,章邯不得不疲於奔命地四處用兵。
這就是秦二世對天下大事不以為然的必然結果,也是趙高自毀長城的必然結果。
到了秦王子嬰殺死趙高繼位為王之時,天下的形勢對大秦帝國更為不利:一是整個關東已非大秦帝國所有,二是大秦帝國的主力兵團完全被殲,三是劉邦已從武關攻入關中。大秦帝國已是千瘡百孔,朝不保夕。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認為,子嬰如有“庸主之才”,也足以退人關中自保(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這隻是賈誼的想象之辭。此時,子嬰統治的地區隻有關中一帶,而且無兵可用。子嬰絕非庸主,隻是一位生不逢時之主。
大秦帝國的滅亡最不能怪罪的就是子嬰。如果我們用幾句話概括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隻能說老班子難辭其咎(秦始皇埋下禍根),新班子無所作為(秦二世養虎遺患)。國亡在子嬰手上,但是,根子卻不在子嬰身上。子嬰已經盡了他作為末代秦王的責任,但是,積重難返的局麵使他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了。
子嬰投降兩個月後,項羽人關。項羽得到劉邦手下曹無傷的告密,說劉邦要封子嬰為相國,自己做關中王,非常惱火。本來項羽與大秦帝國就有世仇,所以,入關之後掌握了天下大權的項羽,最終還是殺了秦降王子嬰,並在鹹陽城大開殺戒,放火燒毀宮室,珍寶財貨搶掠殆盡,與諸侯分之,秦地分為三,號日三秦。秦始皇夢想的萬世永傳的帝國,僅僅經過了不到十五年,就在血腥的刀光劍影和連綿不絕的火海之中,化為滾滾的濃煙,灰飛煙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