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斯在沙丘政變中堅守臣節寧死不從,至多也是個死,但死得其所,而且趙高的陰謀未必能夠如此順利得逞。
李斯不懂得,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應當接受平淡。不追求卓越,則可能永遠沒有輝煌;但是,不接受平淡,則很可能誤入歧途。在人生的征途中繼續輝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亦未嚐不是一種人生的解脫。
即使扶蘇即位重用了蒙恬、蒙毅,自己失去了相位,但是,大秦帝國仍能存在。李斯自已雖然可能會失去權力、榮耀,卻能帶來整個帝國的平安和調整政策的契機。
唐代詩人胡曾在《上蔡》一詩中詠歎李斯的一生:
上蔡東門狡兔肥,
功成不解謀身退,
李斯何事忘南歸?
直待成陽血染衣。
胡曾解讀李斯悲劇結局的一生時,認為李斯知“進”而不知“退”。其實,懂得進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進”更難。因為“進”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則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李斯難辭其咎的第二點是鼓勵秦二世嚴刑峻法。
麵對如火如荼的反秦大起義,李斯急啊。李斯多次想麵見秦二世奏明情況,但是,此時的秦二世仍然不認為天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反而躲在深宮不見大臣,隻和趙高商量國政。所以,李斯身為丞相卻見不到秦二世。
李斯被脅從參與了沙丘政變,但是,他的頭腦仍然非常清醒。他知道秦二世大修皇陵、阿房宮、直道、馳道,濫用民力,會惹出大麻煩,會拖垮大秦帝國;因此,他要進諫秦二世。此時的李斯已從沙丘政變時的變態恢複到常態,恢複到一個重臣的角色上來。但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他不但不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且嚴責大臣們辦事不力。
秦二世責備李斯,我聽韓非說過,堯治天下,宮殿極其簡陋,吃的是粗米,喝的是野菜湯,生活條件趕不上今天的看門人。禹治大水,腿都累細了,手掌腳底長滿了厚繭,麵孔漆黑,最後累死在外,葬在會稽山,活得比奴隸都累。統治天下的人如果過這種生活,這絕不是賢者。賢人治理天下,一是能安定天下,二是能為自己爭得利益,否則,為什麼要當一國之君?所以,我想“肆誌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
恰在此時,李斯的兒子又添了亂。秦二世下令徹查李由失職一事,李斯害怕了,擔心兒子,也擔心自己受到牽連。於是,曲順秦二世的意旨,給秦二世上了著名的《行督責書》。
李斯當年曾上過著名的《諫逐客書》,並且憑此奏書為秦始皇挽留了大批六國人才,為大秦帝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使自己一舉受到重用,成為秦始皇的股肱之臣。所以,《諫逐客書》千古流傳,成為中國曆代文章選本中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
這篇《行督責書》同樣青史留名,不過,它為李斯留下的卻是千古罵名。
《行督責書》到底講了什麼呢?
“督責”,就是督察處罰。李斯在這篇文章裏說,皇帝對臣民要進行嚴厲的監督懲處,以確保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此嚴厲的監督懲處可以達到兩大目的:一是皇帝可以“獨操主術”,天下臣民“救過不及”,絕對不敢對君王有非分之想;二是皇帝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還能操控整個天下。
李斯這篇《行督責書》助長了秦二世的淫威,讓秦二世在專製、獨裁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大秦帝國的危機也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表麵看來,“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皇帝的權威得到強化。但是,這種強化卻是以犧牲大臣權力、大秦帝國的長遠利益以及天下百姓利益為代價的。
《行督責書》還給秦二世任意享樂人生提供了理論依據。依照李斯的意見,皇帝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否則就是“以天下為桎梏”。在這種督責製度下,讓別人為自己獻身,自己尊貴;讓自己為別人獻身,自己卑賤。獻身的人卑賤,接受獻身的人尊貴,從古至今,無一例外(以人徇己,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故徇人者賤,而人所徇者責,自古及今,未有不然)。秦二世看到李斯認為皇帝可以任意驅使臣民,自己可以獨享人間歡樂,怎能不興高采烈?
所以,《行督責書》一上,“二世悅”,但是,大秦帝國大危!
《行督責書》導致的後果是“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刑者相伴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
李斯為自保而上了《行督責書》,但是,《行督責書》卻極大地強化了秦二世的個人獨裁,而秦二世的個人獨裁又成為李斯被殺的原因之一。
李斯之死的原因之三是難以抵抗皇帝製度。
秦始皇創立的皇帝製度,使皇帝高高淩駕於全體臣民之上,大臣的生死榮辱完全取決於皇帝的一句話。尤其是秦始皇晚年,專橫獨裁,使群臣完全喪失了進諫的可能。昔日虛心納諫的秦王贏政,已變成今天獨裁專製的秦始皇。對於李斯等大臣來說,隻能阿從,不得進諫。專製製度使大臣們無法行使臣子的職責,一切隻能以皇帝的是非為是非,一切隻能以皇帝的好惡為行事原則。大臣們隻能揣摩皇帝的意圖來行事,這是秦始皇的悲劇,是大秦帝國大臣們的悲劇,也是大秦帝國的悲劇,更是秦始皇創立的專製獨裁製度的悲劇。後世亡國之君無不因此而一個個喪失了自我調整、挽救國運的機會。
當李斯和所有的大臣隻能考慮怎樣去迎合皇帝,而無法考慮帝國的興衰之時,這個帝國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活力。彌補專製帝國製度的失誤,除非是皇帝去世,或者是皇帝的覺悟,或者是改朝換代,別無良法。
在秦始皇兼並六國的過程中,文臣武將各有貢獻,但是,這種貢獻是有區別的。有的貢獻是全局性、戰略性的,有的貢獻是局部性的、戰役性的。
在秦始皇眾多的人才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貢獻的大臣隻有三個人,一是呂不韋,二是尉繚,三是李斯。至於王翦、王賁、李信、蒙恬等,他們的貢獻是局部的,非關戰略全局。
呂不韋發展了秦國的東進戰略,調整了秦兵重首虜的政策,大大減少了屠殺,也減少了六國軍民的反抗,為秦兼並六國的順利進行作出了重大貢獻。
尉繚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他提出了收買六國權臣從內部瓦解六國政權的策略。作為軍事家,如此重視金錢戰,顯示了尉繚的過人智慧。
李斯參與了秦始皇兼並六國的全過程,他最早提出軍事、金錢並用的方針,並和尉繚一起具體實施了這一計劃。在秦始皇兼並六國成功之後,他參與了政治、軍事、文化等全方位的帝國構建工作。
所以,李斯是大秦帝國的構建者之一,是大秦帝國安危存亡的守護者。當李斯自身難保繼而被冤殺之時,大秦帝國已經是命懸一線、岌岌可危了。
隻有群星璀璨天空才會如此燦爛奪目,隻有眾才兼備事業才能蒸蒸日上。凝聚人才難,摧殘人才易。自古皆然。
當年,李斯、頓弱、王翦、王賁、蒙恬、蒙毅等一批英才輔佐在秦始皇周圍,秦始皇的大業才勢如破竹,氣吞山河。當王翦下世,蒙恬、蒙毅相繼被殺,隻剩下李斯一人之時,已經是孤掌難鳴了。
李斯被殺是大秦帝國政壇發生的一場劇烈地震,此時離秦始皇沙丘病故剛剛一年。大秦帝國政壇上如此巨大的改變,意味著這個龐大帝國的根本已經動搖。政壇的局麵會因李斯被殺、趙高掌權穩定下來嗎?風雨飄搖中的大秦帝國還會發生什麼變化?親手創建這一宏大帝國的秦始皇如果目睹著帝國的分崩離析會不會痛心疾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