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沙丘政變(2 / 3)

但是,要說趙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詔書不發,也未必,因為發與不發,他並不能完全做得了主。畢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誰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秦始皇又最討厭別人談論他的生死問題,誰敢碰這個釘子啊!不討論,不準備,一旦發生意外,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嗚呼之時,趙高豈敢隨意扣押。趙高最有可能的心態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轉,肯定會關心詔書發出去沒有。趙高沒有得到明確發出的命令,因此未將詔書發出,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轉不願再談喪葬之事。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過問此事,二是顧不上過問此事。秦始皇一旦詢問,趙高會立即發出詔書,他不可能欺騙秦始皇,違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顧不上問,他也就可以不發。隻要詔書不發,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我估計在秦始皇沒有病故之前趙高不敢對秦始皇的詔書有意扭留,也不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為秦始皇萬一病好了呢?或者病輕了呢?秦始皇過問起這件事,趙高負得了這個責任嗎?“不能”是因為李斯是丞相,丞相的權力極大,李斯如果沒有和趙高聯手,趙高怎麼敢抗旨呢?

但是,無論如何,秦始皇傳位扶蘇的詔書最終沒有發出,這是不可改變的曆史事實。

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沒有將召扶蘇回鹹陽主持喪葬的詔書及時發出,這為大秦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交接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呢?

因為知情者範圍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時沒有明確定太子人選,僅在病危之時才寫了一道詔書,讓長子扶蘇回京主持喪葬。扶蘇主持完喪葬自然將繼承帝位。秦始皇雖然沒有明確寫出這一點,但是,每位大臣、每位公子都不會誤解秦始皇的這一意思。因為秦始皇的意願已經非常明確了,他有那麼多兒子,獨獨選長子回京主持喪葬,為什麼呢?當然是想讓扶蘇繼位。可是,這封詔書是秦始皇口授、趙高書寫,又沒有發出,還留在趙高手裏,百官之中唯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雎胡亥一人知道,身邊人唯有趙高知道,地點又是在巡遊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們(如右丞相馮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長城軍團的主帥蒙恬不知道。

由於知情者範圍太小,所以,扶蘇、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無法參與。命運就掌握在胡亥、趙高、李斯三人手中。

秦始皇的玉璽在趙高手上,隻要知道內情的趙高、李斯、胡亥三人聯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就能夠改變秦始皇的生前願望,完成大秦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的移交。盡管趙高手下個別宦官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們未必知道詔書內容;即使知道詔書內容,也絕對不敢泄露半個字。

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

能夠發現這個巨大政治漏洞的人一定是個非常敏感的人。是誰最早發現這一政治漏洞的呢?

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趙高。

趙高是誰呢?他怎麼能夠代擬詔書,存放詔書,並在秦始皇身邊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的機要職務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為趙高列傳。司馬遷鄙薄這個人物,還是趙高不足以人列傳,不得而知。但是,從《秦始皇本紀》,《蒙恬列傳》、《李斯列傳》等文中,卻散見著趙高的生平行事。趙高卑汙的一生,還是比較清晰的。《蒙恬列傳》中說: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趙高是趙國王室的遠親。究竟是什麼樣的遠親,因為什麼事情,什麼時候來到秦國,史書沒有記載,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有人說他的祖上是作為人質來秦國,後來留在了秦國。但是,這僅僅是猜測而已。趙高的母親是犯人,受過刑,地位低下;刑滿獲釋之後,便留在“隱官”(《史記·蒙恬列傳》的原文是“隱宮”,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馬非百認為“隱宮”是“隱官”之誤)幹活。趙高兄弟數人,都出生在“隱官”。“隱官”是個什麼地方呢?“隱官”是一個安置刑滿釋放人員的作坊。

趙高出生在這樣一個地方,社會地位當然極低。但是,趙高有一大優勢,他有兩手絕活。一大優勢是“強力”,即身強力壯,做事勤勤懇懇。兩手絕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長書法。我們在《統一製度》一章中講過,秦始皇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之時,頒布了三種標準字書,其中一部就是趙高寫的《爰曆篇》。可見,趙高一筆好字,尤精小篆。趙高的另一絕活是精通法律。秦代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法律,焚書令中就有“以吏為師”之說。趙高的這一絕活在秦代極受重視。正是憑借著一大優勢兩手絕活,又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賞識和信任,被任用為中車府令,成為秦始皇身邊的官員。中車府令官階不高,但是,管理秦始皇的“專列”,地位重要(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史記·李斯列傳》)。

人皆有貪欲。趙高管皇帝車馬,管調兵的符節和皇帝玉璽,是機要官,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趙高並非大秦帝國的重臣,不是高官。

趙高做了機要官員,當然希望繼續“進步”,做高官;但是,高官是跟出來的。趙高要做高官必須貼上一位公子。公子都是秦始皇的皇子啊!皇子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象征。秦始皇二十多位公子,選誰呢?

這個被選中的皇子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受喜愛,二是好忽悠,三是傍得上。三者缺一不可。長子扶蘇倒是符合第一條,他深得秦始皇信任,信任比喜愛更高一個層次。但是,扶蘇已經成人,不好忽悠,而且扶蘇遠在邊地,趙高也傍不上啊!

胡亥和扶蘇不同。胡亥是秦始皇二十多位兒子中排行第十八的幼子,深得始皇喜愛。最重要的是胡亥沒有扶蘇成熟,趙高能夠忽悠得了他,而且胡亥在宮中,趙高有機會傍這個政治“大款”!趙高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結交了秦始皇的兒子胡亥,並教胡亥學習法律(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央獄——

《史記·李斯列傳》)。傍“大款”,找靠山,曆來是攫取權力的法寶之一。趙高真聰明,簡直是無師自通,他深諳這個道理,並且很早就在胡亥身上下了大工夫,做了大量的“功課”,所以,一旦秦始皇沙丘病故,趙高平日的工作就顯現出成績來了。

秦始皇沙丘病故的巨大政治漏洞被趙高發現了。趙高立即想到,必須篡改這封遺詔!趙高為什麼要鑽這個政治漏洞?為什麼一定要冒死篡改這份遺詔?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可不是改文章、改錯別字,那是滅族的重罪!

世事滄桑,皆緣利害。人世間光怪陸離的萬象其實都緣於“利害”二字。人要生存,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但是,獲得好的生存環境有兩種途徑:一是正道,二是邪道。

趙高的出身不好。他生於隱官,母親是囚犯,這在當時是一件令人終生恥辱的事;但是,趙高靠一大優勢兩手絕活當上了秦始皇身邊的機要官員,這已經是獲得榮華富貴了。不過,欲壑難填,人的貪念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