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沙丘意外病故之後發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大事:已經加蓋了璽印召長子扶蘇速回鹹陽主持喪事的詔書遲遲沒有發出。這不是一般的詔書,而是關係到大秦帝國生死存亡的詔書。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個專製帝國第一次最高權力交接的詔書。每一次帝國最高權力交接的時候都是一個帝國最危險的時刻。因為最高權力的瞬間真空會引發各種勢力的蠢蠢欲動與激烈角逐,而這封詔書是秦始皇化解這一角逐的定海神針。但是,這封體現秦始皇個人意願的詔書最終卻沒有發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這大秦帝國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各方勢力又有哪些行動呢?
《史記》中有兩處記載了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日: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日:以兵屬蒙恬,與喪會成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兩篇傳記的記載都是詔書寫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隻是在《秦始皇本紀》記載中,詔書已加蓋了皇帝符璽。“未授使者”四個字可以有三種理解:
一是秦始皇寫好之後他自己沒讓立即發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嚴重詔書寫完之後已不能親自安排發出了;
三是有人從中作梗使詔書未來得及即時發出。
究竟哪一個是曆史的真實呢?
不好講。
《史記》的兩篇傳記都隻寫了“未授使者”四字,由於記述過於簡單,我們今日已經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了。
先說秦始皇寫好詔書之後他自己沒讓立即發出。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有!為什麼有這種可能呢?估計有兩點原因:一是心理準備不足;二是過度自負。
從《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來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長生不老,而對自己人生即將謝幕這一點始終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而且,他剛剛接見了徐福,又給徐福調派了強弩手,秦始皇對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還充滿渴望,自己的人生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要結束了呢?畢竟他才五十歲!他有死亡的預感,所以,他寫了詔書;但是,他還有長生的幻想,因此。他並不想立即將寫好的詔書發出去。這是自己未發。但是,到了病危之時他已經無力再去處理這件事。最終,詔書變遺詔,未得發出。如果事實如此,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現的一個最重大的政治失誤。
未及時發出詔書的第二個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負。秦始皇生前威風八麵,誰敢不從?這種局麵使秦始皇誤以為自己的話不可能不算數!即使死了,自己的詔書成為遺詔,誰敢篡改遺詔?秦始皇根本沒有想到詔書一旦變成遺詔,一切皆有可能!秦始皇如果想到了這一點,他早就會下手防範了。
再說秦始皇因病重寫完詔書卻來不及發出。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有!處理後事,秦皇遠不如漢武。漢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誤殺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召霍光等五位顧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詔命,一切都安排妥當,漢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權力的移交卻相當成功。盡管漢昭帝劉弗陵尚有兩位年長的哥哥,但是,漢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陰謀都無法得逞。漢武帝在最高權力移交一事上的個人意誌得到了完全實現:一是他明確了太子的人選,二是他立了五位顧命大臣。這樣,誰想更改漢武帝的意願都不可能。
這裏我要特別提出“臨死前三天”這一時間,因為這是漢武帝最終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繼位的時問。人生都有臨死前三天,但是,絕大多數人把握不好臨死前的這段時間,為什麼呢?大家將來都可以實踐,有幾人能準確判斷自己即將離開這個令人眷戀又令人遺憾世界的時間?極少!正是因為對死亡時間的準確判斷,漢武帝才痛下決心,斷然決定立八歲的幼子為帝。其時,漢武帝共有三個兒子在世,他最終選的是幼子。依漢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個兒子為帝是關係到漢家江山的大事,非同小可。但是,漢武帝突破了“國賴長君”的祖訓,選定幼子繼位。幼子劉弗陵當時才八歲,八歲的孩子能幹什麼?
能處理複雜的國政嗎?為什麼放著兩個年長的兒子不立,偏偏立了八歲的劉弗陵?事實證明,漢武帝確有識人慧眼,劉弗陵不負父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漢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時間——臨終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權力的交接。秦皇、漢武是中國帝製時代前期最重要的兩位皇帝,論其立國,當然是秦皇更勝一籌,因為漢武不需要立國,我們也不知道漢武立國的才能;論其治國,秦皇、漢武各有千秋;但是,秦皇在帝位移交上明顯不如漢武,一是沒有把握好時間,二是沒有及時明確布告天下。
秦始皇渴望長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會這麼快死亡,所以,當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後,他一不準大臣們議論善後之事(回避死亡),二沒有更多地考慮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這個大問題。等到病危之時,他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然而,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而且是關係到帝國安危的天大問題。所以,他寫了詔書,但是,因為此時秦始皇已經病危,詔書寫好,生命卻處於彌留之際,發出之事他已經來不及再管了。所以,詔書變為遺詔,而且,遺詔落到了趙高手中。
秦始皇遠沒有漢武帝那麼從容。他處理後事有三大弱點:一是沒有明確立太子,二是沒有明確一批顧命大臣,三是沒有親自督令詔書發出。
上述三點都非常重要。
沒有明確立太子意味著秦始皇的二十多位兒子個個都可以被立為二世皇帝。這樣,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長子扶蘇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沒有明確一批顧命大臣意味著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後世皇帝臨終之時如遇特殊情況,都要立若幹位顧命大臣。這些顧命大臣肩負著忠實履行先皇遺命的職責。而且,由於有若幹位顧命大臣,不可能出現一位顧命大臣說了謊言仍被認為是先皇遺命那樣的問題,顧命大臣之間可以相互製衡。沒有製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沒有親自督促詔書及時發出也是一大失誤。一旦秦始皇駕崩,無論生前如何威風八麵,死後還能管得了什麼呢?連自己的屍體腐爛任人擺布他都管不了,更何況是最高權力的移交?一封事關帝國命運的詔書在秦始皇身後隻是一張廢紙。
最後談談有沒有人從中作梗。
表達秦始皇意願的詔書留在了趙高的手中,如果說有人作梗,發出都不會知道,怎麼能從中作梗呢?
趙高會作梗嗎?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趙高深受秦始皇恩寵,所以,他才能擔任中車府令兼行府璽事的雙重要職。而且,趙高整天在秦始皇身邊,對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氣,他立即謀劃篡改遺詔,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趙高此時懷有複雜的心情。秦始皇信任他,委以重任,他應有感激之情,他應當希望秦始皇健康長壽,長保自己的榮華富貴。趙高最早知道秦始皇詔書的內容是要扶蘇即皇帝之位,因此,趙高的地位會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蘇的即位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