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同誌“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戰略思想為指針,改革教育思想,大膽進行實踐,努力奠定為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所需的教育思想體係。

“非智力因素”這一概念,從孕育、產生發展到今天,已有八十多年的曆史。從廣義上講“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雜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誌、性格、氣質、習慣等。它與智力因素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影響,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著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

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巨大變化時期,是人生素質形成的奠基期。在這一時期,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堅強的意誌,優秀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當前,我們的少年兒童兒乎百分之百是獨生子女,具有特殊的地位,普遍存在著“自我心理意識強,依賴性強,意誌薄弱,自立能力差”等特點,而他們又是跨世紀的一代,將來他們要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經濟社會中工作,又必須有獨立意識、創新應變能力和開拓精神。因此,發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對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

對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從“發展學生智能,適應未來著眼,從開發兒童身心素質人手。開始階段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其愉快地學習。中級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意誌品質和競爭意識。後期要掌握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規律,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三個原則:一是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全麵了解學生,正確處理“特長生和差等生”,使他們能在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應有的發展。二是主體性原則:主體性是各種良好品質形成的前提,人的主體性就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作用中表現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教師的主號作用是通過學生這一主體,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能使學生積輯主動地學習。三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人的品質的形七是一個曆史的進程,不可速成,小學階段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表多裏,不能“超高”或“超速”培養。

淺析中學教師的素質

山東省魚台縣穀亭鎮中學教導主任王慶華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影響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提高教師的素質對促進教育發展十分必要。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呢?筆者認為除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充沛的精力外,還應具備:

第一,政治過硬,道德優良。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擔負著向學生傳播科學知識、開啟智力的教書任務,還擔負著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接班人的育人使命。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共產主義信念;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持真理,捍衛真理;同時,還必須強化自身道德的修養,忠誠教育,獻身教育,遵紀守法,嚴於律己,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第二,勇於探索,學識豐富。教師如果沒有真才實學,隻是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是不可能髙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具有堅實係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有廣博的相關知識和文化修養。隨著時代發展,知識在更新,理論在發展,當代學生思維更活躍,興趣更廣泛,求知欲更強,更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吸收現代技術,改革教學方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以科學理論作指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勇於創新。

第三,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素質常是學生完成心理構造的參照,所以教師在整修教育過程中應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待工作和學生。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情緒波動有其周期規律,教師當注重探求和把握自身的規律,克服自己情緒的大起大落,保持心理狀態的相對穩定性。當心理狀態處於低潮時,“不遷怒”,當心理狀態處於卨潮時,不喜形於色;當自身或教學過程中出現突發事件時,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沉著冷靜,果斷處理。對每一個學生^教師要保持均衡的心理狀態,不憑自己好惡而親疏他們,也不憑學生優劣而一味褒貶,善於分析其心理,因材施教,一視同仁,努力把自己的情緒調節到適合教學需要,適合學生心理的程度。

第四,教師要有較強的能力質。教師能力素質是教師活動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教育形勢的發展,社會需求的提高,教師必須具有多方麵的能力。具體地說教師必須具備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教學與自學能力、預測與應變能力,創新與研究能力,交往與競爭能力等。教師隻有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提髙自身整體能力素質,才能適應於時代,滿足於社會。

第五,教師要提離教學藝術,塑造良好的課堂形象。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塑造自己良好的課堂形象,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並對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教師當注重自己的儀表,做到衣著整潔,自然端莊,樸實大方。其次端正教學態度,課前認真備好課,課堂態度既要嚴肅又要親切,嚴肅即嚴格要求,活而不亂,親切即表情和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第三,強化課堂語言修養,語言表達提倡普通話,運用書麵語,鮮明準確,抑揚頓挫,生動形象,通俗易慊。第四,課堂板書力求工整、清晰、規律、有序。

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教師應隨時代的進步不斷調整自身的素質結構,完善自己,再塑自己,以完成曆史賦予的崇髙使命。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學校賞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骨幹力量,是校長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中起著巨大的導師作用;並負有協調本班科任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責任和溝通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係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努力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