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擺脫貧困走向富裕(2)(2 / 3)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東鄉是一個極端貧窮落後的山區,要早日脫貧致富,根本在於發展生產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檢驗東鄉縣各級組織和各級領導是非曲直的標準就是生產力標準。凡有利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東鄉人民的早日致富、有利於東鄉各項事業發展的事,就要大膽地幹。眼光要放遠一點,思維要開闊一些,充分利用東鄉的各種有利條件,調動全縣幹部群眾的積極性,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帶領和組織全縣人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風擊雨,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的才智去創造財富。同時要轉變各種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提高的觀念,即小農經濟思想、消極無為的悲觀情緒、自私狹隘的意識、法製觀念淡薄、怕別人賺了自己的錢、新的讀書無用論、“眼前利益大於長遠利益”、“文件沒規定什麼都不能幹”等等糊塗、甚至錯誤的觀念。“讓思想衝破牢籠”,東鄉人民隻有以鄧小平理論為指針,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動力,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從而實現千百年夢寐以求的小康和富裕。

二、既要總結扶貧工作的成功經驗,又要充分認識脫貧致富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為了使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農民早日解決溫飽,穩定脫貧,黨和國家從1983年就開始了扶貧工作,這項史無前例的幫扶工程對東鄉縣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扶貧17年來,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縣鄉村各級組織做了大量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投入扶持資金+組織領導+群眾努力,已累計解決了近20萬人的溫飽問題,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東鄉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東鄉縣在這方麵的主要受益是:

第一,在溫飽工程方麵,按照省、州統一部署,梯田+水窯+地膜,在全縣貧困戶5640戶中,已初步解決溫飽的有2550戶,占45.2%。17年累計修梯田18萬畝;開挖集雨節灌水窖3.6萬眼,配套灌溉麵積1.52萬畝;開挖大小機井780眼,實現灌溉2540畝。

第二,在水電方麵,修建骨幹水利工程3處,修建配套小電灌28座,新增有效灌溉麵積2.12萬畝;新建、擴建變電所5所,架設35千伏線路43公裏,6千伏-10千伏線路183公裏;新建高揚程人飲工程4處,延伸人飲工程13處,解決了15.989萬人、16.65萬頭(隻)大小牲畜的飲水問題。

第三,在產業開發、增加群眾收入方麵,一是初步形成了六大基地,即:小尾寒羊基地、大接杏基地、早酥梨基地、桃梨基地、酸巴梨基地、花椒基地,群眾可年增收入2280萬元;二是鄉鎮企業累計發展到1016家,實現產值1.88億元;三是每年勞務輸出4萬多人,年收入4000萬元以上。

第四,在對外移民方麵,累計移出6416戶,31317萬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縣的人口壓力。

第五,在交通道路方麵,共修建縣鄉公路18條、290公裏,鄉村公路54條、450.6公裏,解決了約18萬群眾行路難問題。

毋庸置疑,東鄉縣在扶貧工作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國家所注入的財力物力,都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十分明顯的效益。這些成功經驗和做法,都值得繼續發揚光大,並且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但是,如上所述,由於嚴酷的自然環境以及各種主客觀原因,東鄉縣目前的貧困現象仍然是比較嚴重的。統計數字中的3.3萬貧困人口,以及由於近年自然災害所造成返貧的2.4萬人口,全縣不僅要全力以赴去解決他們的溫飽,而且為確保全縣基本解決溫飽,還要繼續解決近十萬人口的吃水困難,解決交通道路、水電水利、文化教育、計劃生育、醫療衛生、廣播電視等困擾脫貧的各項事業建設問題。東鄉的貧困由來以久,脫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忽視這個現實,或者是用行政指令的方式改變數字,都會使東鄉群眾繼續貧困,也會使東鄉族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更為緩慢。因此,社會各界要承認東鄉貧困的特殊現實,繼續給予支持與幫扶,各級政府對此項工作要常抓不懈,直到徹底脫貧。東鄉人民更應自強不息,繼續奮力拚搏,直至驅走貧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