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縣難以如期實現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其穩定脫貧仍需一段較長的時間,這既不是東鄉縣單方麵的呼聲,也不是某些人的個人看法,凡是到東鄉做過實地考察的各界人士都持有這種共同的觀點。形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主觀方麵的因素,更多的則是出自客觀綜合條件方麵的嚴重製約。
(第二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對策與建議)
所謂擺脫貧困,也就是徹底地解決溫飽,穩定地脫貧;走向富裕也就是早日達到小康水平,並在這個基礎上向現代化邁進。根據省、州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到1999年東鄉縣必須達到85%的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130公斤,人均純收入300元(1991年不變價),90%的村、100%的鄉平均達到上述雙300的標準,從而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由於遭受了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旱災,未能實現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有關學者曾在東鄉經過調研認為,東鄉要穩定脫貧至少需要10年時間。
麵對巨大的困難和諸多不利因素,東鄉縣委、縣政府對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決心很大,提出到2010年,力爭使東鄉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3258萬元,年均遞增11.2%。其中工業總產值達到21684萬元,年均遞增15%,農業總產值達到21574萬元,年均遞增8.5%;糧食總產量達到105880噸,年均遞增5%,人均占有糧達到363.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90元,年均遞增15%;財政收入達到4060萬元,年均遞增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5‰以下,人口控製在29.88萬人以內;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從這個奮鬥目標來看,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如果這些指標得以實現,東鄉人民就徹底走出了貧困,再也不會為吃飯和穿衣問題而發愁了。由於東鄉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各種不利的客觀條件,到2010年,如國家不采取特殊的幫扶措施,東鄉縣要實現穩定脫貧目標、向小康水平邁進也是困難重重,甚至難以達到。但隻要能完成上述各項指標,小康水平就有基礎、有希望,實現富裕的夢想也將會在這個基礎上再經過二三十年的奮鬥而成為現實。21世紀中葉,我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整個中華民族向現代化事業奮進的大潮中,經過50年不懈的奮鬥和追求,相信東鄉人民也將會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共同富裕。
要實現上述這些近期目標和中遠期目標,必須走出經濟發展惡性循環的怪圈,采取綜合措施,實施重點突破,走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道路。在經濟係統內,要增大投資力度,改善各項基礎設施條件,如交通、水利、通訊、農田等等;在產業結構上要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開展多種經營,走“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經營模式;要嚴格控製人口增長,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水平。在自然生態係統內,要開發現有的自然資源,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同時還要改善生態環境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文化係統內,要大力發展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科教興縣,用先進科學的思想教育引導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具體的對策和措施是:
一、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
鄧小平理論是指引我們在新的曆史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和強大的思想武器。因此,東鄉人民要脫貧致富,首先離不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