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20萬禦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
8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50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後不幸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兵部侍郎於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瓦剌軍進擊北京城時,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瓦剌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多次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1450年,瓦剌軍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1457年,石亨、徐有貞等人聯盟,欲擁戴明英宗複辟,就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明英宗複辟後,改元天順。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殉葬製度。
1464年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明憲宗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也妻也母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製,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鬆。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明武宗的荒遊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他在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駕崩。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明世宗從1534年後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已斷。明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
1566年明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在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慶新政”明穆宗中風駕崩,年僅9歲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即明神宗,改元萬曆。由於明神宗年幼,張居正輔政10年,推行改革。
內政方麵,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製豪強地主,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
1587年後,明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整日琢磨大興土木,籌建自己的陵園,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
1619年,明神宗去世。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便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在位期間,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他黨鬥爭不斷,明熹宗也因此對朝政失去了耐心,魏忠賢借此機會幹預政治,政治更加腐敗黑暗。
在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占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