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
敦煌莫高窟的492個洞窟壁畫中共繪有飛天4000餘個。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
其造型和藝術特點主要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繞,頭束圓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於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麵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北魏時的飛天所畫的範圍擴大了,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佛龕上麵,還畫在說法圖、佛龕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有的洞窟大體上還保留著印度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裏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北魏時期的飛天眉清目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或戴五珠寶冠,或束圓髻。身材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於腰身的兩倍。
這時飛天的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的橫遊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
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經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
北周飛天最突出的是麵部和軀體采用凹凸暈染法,後來因為變色,出現了五白,即白棱、白鼻梁、白眼眶、白下巴。身軀短壯,動態樸拙,幾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涼時期飛天繪畫風格特點。但形象卻比北涼時期豐富得多,出現了不少伎樂飛天。
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除了畫在北朝時期飛天的位置,主要畫在窟頂藻井四周、窟內上層四周和西壁佛龕內外兩側,多以群體出現。總體上說,隋代飛天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總趨勢是向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為唐代飛天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第427窟是則隋代大型洞窟之一,也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宮欄牆之上飛天繞窟一周,共計108個。她們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
第404窟是隋代中後期的一個中型洞窟,窟內四壁上沿畫天宮欄牆,欄牆上飛天繞窟一周,如同第427窟的飛天一樣,姿態各異,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托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朝著一個方向逆風飛翔,體態輕盈,姿勢優美。
第404窟在首飾服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頭無圓光,不戴寶冠,有的束桃型仙人髻,有的束雙環仙人髻,有的束仙童髻,臉為蛋形,眉清目秀,身材修長,衣裙輕軟,巾帶寬長。衣飾、麵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國化。
總之,隋代敦煌壁畫進一步擺脫了外來藝術的影響,走向創造自己民族藝術形式的道路。這種充分體現自己民族特色的壁畫藝術,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