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繼承且創新的隋代壁畫(1 / 2)

隋代洞窟壁畫佛教故事畫表現豐富,出現很多生活景象的具體描寫,都是簡單而有真實感,構圖也比較複雜並多有變化。體現了隋代石窟壁畫的繼承與創新。這一時期,除了前期已有的佛像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傳故事畫等以外,還增加了大量的經變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畫日漸減少,到隋代晚期,本生畫已經消失,經變畫卻日益增多。

第420窟窟頂的“法華經變”是隋代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幅經變畫。它分布在該窟覆鬥形頂的四披上,每披一品,南披為譬喻品,北披為序品,東披為觀世音普門品,西披或為方便品。各品表現內容不同,但皆豐富多彩。

在隋代第303窟的北壁千佛圖案中,有一幅釋迦牟尼和多寶佛說法圖。圖中的釋迦牟尼和多寶佛均一腿平放,一腿曲抬,手作說法印,坐於雙獅座上。這兩個佛身後各有捧著精美蓮花的供養菩薩,兩側各有一身手持蓮花的脅侍菩薩。

這幅壁畫的圖形有了新的特點,多寶塔畫成了佛龕形,釋迦牟尼和多寶佛坐於龕內。人物也增多了。人物造型和繪畫藝術仍沿用北周風格。

隋代單身菩薩像逐漸增多,如第394窟和第276窟,西壁佛龕兩側中間各畫一身脅侍菩薩。第276窟的迦葉身旁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此觀音菩薩的造型已有變化,其身材修長,臉形豐圓,神態也比較慈祥,衣飾華麗,已脫離隋代風格,向唐代菩薩過渡。

隋代已經不采用單幅畫的形式,完全用橫列的手卷式的連環畫出現。故事分段更細,表現更為複雜,背景的山水樹木屋宇,尤富於裝飾的情趣,所用的顏色,以青、綠、白、棕為主。

隋代本生故事畫中,第419窟中的《須達拿太子施象》壁畫是代表作,該畫畫麵構圖靈活多變,主要情節畫麵較大,放於橫卷中心位置,而次要情節畫麵較小,放於主要情節畫麵的上下和周圍,使畫麵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隋代洞窟供養人畫像繼承了北周傳統,保持著裝飾效果和程式化手法,大多畫於石窟下部。

圖案畫是隋代洞窟壁畫中最豐富多彩的。隋代壁畫圖案裝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製作精美,遠超過前代。其圖案裝飾有蓮荷紋、忍冬紋、雲氣紋、火焰紋、水波紋、雙龍紋、聯珠紋、垂角紋等等。這些圖案裝飾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

這些圖案不僅大量用於菩薩塑像及畫像的衣飾中,也用於它身後的背光、龕楣及窟頂等處。藻井尤為富麗,其結構大都為中央是蓮花,四框是各種“二方連續”紋樣。

“二方連續”紋樣亦稱花邊紋樣,指一個單位紋樣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複連續循環排列,產生優美的、富有節奏和韻律感的橫式或縱式的帶狀紋樣。

隋代洞窟之所以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裝飾趣味很濃厚,這是和圖案應用的普遍和它的多樣化分不開的。

除了佛教題材外,隋代壁畫中也有我國傳統題材,即有我國傳統神話、神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出現,但已與佛教思想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敦煌飛天是敦煌壁畫中極其突出的一項藝術成就,是敦煌壁畫藝術的標誌,被唐代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飛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護法神,能奏樂、善飛舞,且身上還散發出芬芳,常出現在鼓樂齊鳴的法會上。宋代《太平禦覽》卷《天仙品》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