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北朝本生和因緣故事畫(2 / 2)

《難陀出家因緣圖》畫麵為釋迦坐於草庵之中講說戒法,草庵兩側為鎮禪力士和執剃刀的剃發戒師,兩側中層繪有修禪僧眾和聽法菩薩,上層繪有飛天,下層繪難陀與妻子難分難離的纏綿情景。

整幅壁畫雖隻用兩個小小的角落來繪製難陀與妻子戀戀不舍的情景,卻畫得十分傳神,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矛盾。

北魏時代洞窟中表現這些本生故事和因緣的壁畫一般是比較簡單的,除了在內容上曲折地反映了深受痛苦的人民生活以外,便是一些傳統繪畫的形象。一些新創造的人物在動作體態上具有生活的真實感,而在構圖上,充分展開情節的能力不高,但形象之間已經具有了一定內容上的聯係,而不是單純的排列。

此外,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大量的場麵宏大說法圖,而且其位置顯著。第251窟、第206窟、第263窟等窟的壁畫布局,都是南北壁中間或偏東畫佛說法圖,左右上三麵畫千佛。

這些千佛雖然千篇一律,但它們四五個一組,以紅、綠、藍等色有規律地交錯配置,組合成霞光萬道的效果,使窟內的宗教氣氛異常濃烈。

到了北周,石窟中的壁畫得到了全麵發展,故事畫種類多樣,情節豐富,形式完美,較之以前,都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290窟的佛傳圖是一幅長達25米的連環畫,北周之前的佛傳圖均為斷麵畫,而這一窟的佛傳圖從乘象入胎,直到出家、成道和說法一共畫了80個左右佛傳中的主要場麵,在東披和西披共分6列,每披上下共分3段,全圖互相銜接緊密地連成一氣,內容豐富完整。

第290窟的佛傳圖在風格上也進一步民族化,圖中人物的衣冠多為漢晉遺製,而且,在內容表現上不再直接,而采用了一些含蓄的手法,如路遇死人,並不直接擺出死人,而隻是畫出殯喪車來。

在題材上,北周時期也出現了符合中原倫理的宣傳忠孝、慈愛的故事畫。如第296窟的《善事太子入海求珠》描繪的就是善事太子為了救濟國內的窮人,率領500勇士到大海中尋找如意寶珠的故事。

這個故事畫以二段橫卷式畫麵,由右至左的順序表現,共描繪了42個情節。整個故事在善與惡兩個象征性的對立人物矛盾中發展。

第299窟的《睒子本生》也是宣揚儒家忠孝思想的故事畫。畫在窟的頂部北側,沿藻井邊緣的一條長畫卷形式的壁麵上,故事由兩頭向中間敘述,左側由左至右,右側則由右至左,分別描繪連貫的故事情節。故事的結尾放在畫麵的中央,突出了睒子的形象。整幅畫充滿著儒家“忠孝”思想,宣傳的目的鮮明昭然。

這一時期,除了這些豐富的故事外,開始出現了經變畫,如第296窟的《福田經變》。這幅畫描寫了一些獨立的生活片段,生活氣息濃鬱,而宗教氣氛明顯淡薄。

北周時期的壁畫在畫麵結構上也有了新的麵貌,有的故事畫多達80多幅畫麵,也有的呈現“凹”字形、波浪形、“之”字形等。

這一時期的壁畫出現了相對較多的世俗化內容,這無疑為壁畫增添了人間生活氣息。另外,北周後期再繪畫技法上,已經逐漸將外來的暈染法同本土的線描法等結合起來,為此後隋朝的進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礎。

北周時期莫高窟洞窟的藝術風格,已經開始了外來與本土相結合的道路。在造型上,中原式“秀骨清像”與外來的豐圓臉形互相結合而造就了新形象。在暈染技法上,中原式與外來式互相結合而產生了既染色也體現明暗的新暈染法。在人物造像上,淳樸莊靜與瀟灑飄逸相結合產生了溫婉嫻雅,富於內在生命力的新現象,從而更加使人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