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字元章,吳(今江蘇吳縣)人。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米芾擅長詩文,精於鑒別書畫古玩,作畫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山水,畫史上有“米家雲山”之稱。但米芾最著名的不是詩文,也不是繪畫,而是他的書法。
米芾(fú)是“宋四家”之一。他的書風與他的為人有很大關係。米芾穿戴仿效唐人,風神蕭散,吐音清暢,有潔癖,經常有驚世駭俗之舉。無為州的治所(今安徽無為)內有一塊巨石,奇醜無比,米芾見到後大喜,說:“這塊石頭當得起我一拜!”於是整整衣冠就拜了下去,口中還稱石頭為“兄”。米芾的氣質風神與魏晉六朝時期的士大夫如出一轍,而他的書法也多借鑒六朝,傳世的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據說不少是他摹製的。他在臨摹六朝書法的過程中仔細揣摩,又加上天姿聰穎,轉益多師,逐漸形成了姿致俊美而不失豪爽雄強的書風。米芾的行書與蘇軾的天趣、黃庭堅的古樸、蔡襄的雋遠不同,他以瀟灑取勝,卻又不失於單薄。他在某種程度上發揚了晉人灑脫的風度,但又能以清臒沉靜為根基,雖然墨跡淋漓卻又不失檢點。米芾的書法作品傳世較多,著名的有《千字文》、《方圓庵記》、《苕溪詩》、《多景樓詩》、《蜀素帖》、《魯公仙跡記》等,而《蘭亭序》更是一件書法佳品。
李公麟、周邦彥各有何長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及第,曆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禦史檢法,元符三年(1100)因病辭官,歸老於龍眠山。李公麟一生官運不佳,藝術成就卻很高。他的文章、書法都有可取之處,在古代器物的鑒賞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但他主要還是一位畫家。
李公麟最擅長於人物和鞍馬畫。他的人物畫能表現出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而且特別注重構思立意,往往能引起人們的聯想。據文獻記載,他畫西漢名將李廣奪得匈奴馬匹回到漢營的故事時,李廣在馬上引弓瞄準了匈奴騎兵,箭在弦上而人馬已經倒地了。這種構思不合常理,但卻充分展示了李廣箭術的準確神奇,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李公麟的鞍馬畫有《五馬圖》傳世,畫的是西域進獻給北宋王朝的五匹駿馬,技巧嫻熟,線條洗煉,流暢含蓄。他的好友黃庭堅在畫的後跋中說到,當李公麟畫完其中一匹名叫“滿川花”的馬以後,這匹馬不久就死了,因為它的精氣魂魄已經被李公麟的畫筆取走了。這件事可能是一種巧合,但卻反映出黃庭堅對李公麟的高度評價。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青年時期就博涉書史,但生活放浪,沒有引起州裏的重視。元豐六年(1083)他到京師向神宗進獻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汴都賦》稱頌新政,受到賞識,由太學生升成了太學學正。元祐二年(1087)起在各地任地方官。元符元年(1098)哲宗召見他,再次進獻《汴都賦》,授秘書郎省正字。徽宗時官至提舉大晟(shèng)府。
周邦彥雖然以賦受到兩位皇帝的稱賞,但他主要是以詞出名。周邦彥的詞大多寫愛情和身世之感,寫愛情的詞作有些寄寓了真情,但多數是酒筵歌席上的贈妓應酬之作。他寫身世之感的詞作則多以羈旅、思歸、惜別為題材。周邦彥詞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創新,仍以婉約派的傳統題材為主,他在詞史上能占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是由於他在藝術技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周邦彥擅長寫長調,他的長調在嚴整的章法結構中富有變化,往往能把人情物態寫得生動傳神。他還善於借用、化用前人的詩意詞句入詞,並使之渾然天成,比如名篇《西河》《金陵懷古》全篇借用了唐代劉禹錫的《金陵五題》,《尉遲杯》(隋堤路)中“陰陰淡月籠沙”一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周邦彥精通樂律,所以他的詞作音律優美,抑揚有致,這也是他的藝術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