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10)(1 / 3)

秦檜當權後,張浚因為堅決反對議和,遭到了秦檜的迫害,誣蔑張浚為國賊,想除掉他。但是高宗畢竟念著張浚立下大功,所以他雖然謫居十多年,秦檜也始終沒能得逞。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張浚始終沒有忘記抗金救國大業,不斷上疏抨擊秦檜的賣國投降政策。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再次南侵,高宗又重新起用了張浚。他的複出使軍隊十分振奮,他不負眾望,指揮軍隊連續擊敗金軍。孝宗隆興元年(1163)正月,張浚被任命為樞密使,主持北伐。他派李顯忠、邵宏淵於五月初率軍渡過淮河,先後攻占了虹縣(今安徽泗縣)、靈璧宿州(今安徽宿縣)等軍事重鎮。但由於李、邵兩人失和,加上犒賞不公,宋軍很快出現了大潰敗,所幸金軍不知底細,不敢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代穩住了陣腳。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符離之潰”。這場敗仗使朝廷內主和派又占據了上風,七月,主和的湯思退被任命為右相,開始主持議和。因為金國的條件太苛刻,所以年底孝宗又改湯思退為左相,任張浚為右相,準備與金人再次開戰。張浚趕到兩淮積極備戰,他招募山東、淮北忠義之士一萬多補充建康、鎮江的正規軍,增修兩淮城堡工事,添置戰船,隨時準備與金人一決雌雄。但最終孝宗還是屈從了主和派的壓力,隆興二年四月,孝宗召張浚回朝,罷去了他的相位。四個月後,張浚在離京途中病死,遺囑說:“我曾擔任宰相,卻不能恢複中原,洗雪祖宗的恥辱,死後不配葬在祖宗的墓旁,葬在衡山下也就可以了。”

在抗金事業中,韓世忠有何戰績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陝西延安)人。他出身貧寒,勇武過人。十八歲時,韓世忠應募從國,參加了抵禦西夏、鎮壓方臘起義、征遼等一係列戰役。靖康年間,又多次與金人交戰。高宗即位後,任命他為禦營左軍流製。建炎二年(1128),他護送高宗到揚州後,又率部北上,在宗澤的指揮下與金軍在河南一帶作戰。建炎三年春天,苗傅之變發生,韓世忠趕到平口與張浚等人商議勤王,他慷慨激昂地對張浚說:“今日之事,世忠願與張浚以身擔當,您就不要擔心了!”這時他的妻子和兒子都被扣留在臨安作人質,幸而被宰相朱勝非設計救出,於是韓世忠正式打出勤王平叛的旗幟,聯合張浚、劉光世等人,大敗苗、劉叛軍,高宗得以複辟。接著,韓世忠率軍一路追到福建,直到把苗傅、劉正彥全部擒獲。同年十月,金兀術率十萬大軍再次大舉南侵,在江南大肆掠奪了一番,率兵北返,韓世忠奏高宗,請求在長江上進行截擊。當時正是一年一度的上元節,到處張燈結彩,他帶領八千水軍,集中了一百多艘戰船沿長江布防。三月,金兵先頭部隊退到鎮江,遭到宋軍的伏擊,金將李選被迫投降,於是兀術下戰書要與韓世忠決戰。雙方在江麵上擺開陣勢,守軍戰船如離弦的利箭,迅速衝向敵陣;梁夫人親自擂鼓以激勵宋軍將士,殺得金兵丟盔棄甲,沿江潰退;韓世忠指揮宋軍堵截,把金兵驅入了黃天蕩,金兵成了甕中之鱉,進不能戰,退不能出;兀術隻好向韓世忠求情,表示願意歸還所掠奪的珍寶並獻上寶馬,換取一條生路,被韓世忠嚴詞拒絕:“還我兩宮,複我疆士,則可以相全。”韓世忠以八千兵馬將金軍十萬人堵在黃天蕩長達四十八天,這就是著名的“黃天蕩之戰”。可惜後來金軍開掘了一條連接江口的水渠逃入長江,又乘風縱火宋軍船隊,才得以退回江北。紹興四年(1134),韓世忠被任命為建福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駐紮鎮江,金與偽齊聯軍分路入侵。他駐兵大儀(今江蘇揚州西北)正逢朝廷派魏良臣使金經過此地,於是他佯裝後撤,魏剛一出境,他馬上集合部隊,沿路設下十多處埋伏。金兵一進入伏擊圈,就聽戰鼓轟鳴,伏兵四起,金兵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沼澤地,人馬踐踏,生擒二百多人,死傷不計其數。隨後,他又派部將董歎、解元、成閔等人在天長縣、高郵軍打敗金軍,最後迫使金齊聯軍退兵。紹興六年,他被任命為武寧安仕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治所在今江蘇淮安)。楚州在經過長年戰亂後,早已是殘破不堪。他親自參加勞動,夫人梁氏也參加紡織,還積極招募流亡的百姓,發展工商業,很快楚州就成為一方重鎮。在此期間,劉豫偽齊軍隊幾次入侵,都被他擊退,使淮東成為了保衛東南的重要屏障。史稱他“在楚州十餘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

宗澤為什麼說嶽飛“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嶽飛(1103~1142),字鵬舉,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家裏世代為農。據說嶽飛出生時,有一隻長得像鵠的大鳥在他家屋子上空飛旋鳴叫,家人就為他取了“飛”這個名字。嶽飛還沒有滿月的時候,黃河決口,家鄉突發大水,他的母親姚氏抱著嶽飛坐在大甕中,竟然沒有被淹死,人們都感到很驚奇。

嶽飛從小就誌向遠大,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家裏盡管貧窮,嶽飛卻努力讀書,對《左氏春秋》和孫臏、吳起的兵法特別感興趣。他天生具有神力,拜周同為師學習射箭,左右手都能夠射箭。他的父親教導他說:“你如果能為國家出力,一定要誓死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