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5)(1 / 3)

雍熙三年(986),宋王朝大舉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潘美的副將,又以王侁、劉文裕率兵加以接濟。各路軍馬相繼攻下了雲、應、寰、朔四州。不久,太宗下詔讓四州的民眾內遷,並令潘美等用軍隊護送。當時,契丹的國母蕭氏,與大臣耶律漢寧等率兵十多萬,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於是對主帥潘美等說:“現在遼軍氣勢很盛,應該避其鋒銳。朝廷隻是命令爭取這幾個州郡的民眾,隻要領兵從大石路出來,先派人秘密地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時候,讓雲州的民眾先出來。然後我們的軍隊進駐應州,契丹肯定會來阻擋,這樣便可讓朔州的民眾出城。之後我們的軍隊直奔石碣穀,並派遣一千多名弓箭手守住穀口,用騎兵從中路支援,這樣,三州的民眾,便可萬無一失了。”王優當即反對說:“率領幾萬精兵而如此懼怕敵人,肯定會遭人笑話,倒不如從雁門關的北川直接向敵方發動進攻。”劉文裕對王侁的意見表示讚同。楊業堅持認為這樣不可以。王優便挑釁地說:“您向來被稱為無敵,現在看見敵人氣勢囂張,您卻逗留不戰,是不是有反叛之心呢?”楊業迫不得已,隻好違背自己的意願,主動請纓,擔任前鋒。將要出征的時候,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戰肯定會不利,不過既然各位將領都以為我是貪生怕死而避讓敵人,那麼我就請求擔任先鋒,以表達我對朝廷的忠心。”接著又指著陳家穀口說:“您和各位將領應當在那個地方部署步兵和弓箭手,作為支援,等到我轉戰到這個地方,您就下令夾擊敵人而營救我們,否則,我方將會全軍覆沒。”

潘美和王優於是率領士兵部署在陳家穀口。過了幾個時辰,王倪派人登上托邏台瞭望,契丹佯裝敗走,王優想爭戰功,隨即率領部下離開穀口。潘美不能製止,於是也令部隊沿著灰河的西南方向行進了二十裏。頃刻,王倪聽說楊業戰敗,馬上又揮兵逃遁。楊業孤軍奮戰,從中午戰到傍晚,果然來到陳家穀口。楊業一看穀口空蕩無人,撫膺大哭。隻好率領部下再次全力出擊,在自己身上有幾十處傷口,士卒將盡的情況下,楊業還親手殺了百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遭受重傷,不能前進而被敵人俘獲,楊業的兒子延玉也英勇戰死。楊業於是歎息說:“我為奸臣所追,以致戰敗,還有什麼臉麵活著呢?”因此絕食三天而死。楊業死後,太宗深為痛惜,並下詔褒獎。王優、劉文裕則受到了嚴厲的處罰。

楊業為將忠烈武勇,頗有智謀,又能和士卒同甘苦,所以深受部下的愛戴。朔州戰敗後,他的部下還殘存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和我一同戰死也於事無補,倒不如各自逃命去吧。”部下淚流沾襟,卻沒有一個肯離去,因此沒有一個生還的人。

宋太宗為什麼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

寇準(961~1023),字平準,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寇準年少英邁,通曉《春秋》三傳,十九歲中進士第。太宗取士有一個習慣,中進士者必須當麵考核,年紀太小的人往往會被斥退。寇準進士及第前,有人便教寇準增加年齡,寇準憤怒地說:“我正處進取之際,怎麼能夠欺君罔上呢?”中第後,被太宗授為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不久,擢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寇準曾在宮殿中上奏陳事,言語不合太宗的旨意,太宗憤怒地站了起來,寇準拉住太宗的龍袍,讓太宗重新坐了下來,事情解決了,才讓太宗離去。太宗事後非常嘉賞他,曾對左右說:“我得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樣。”

淳化二年(991)春天,大鬧旱災,太宗召見近臣談論時政得失,其他大臣都認為這是天命,唯獨寇準認為這是刑罰不公平導致的。太宗極為生氣,拂袖進入禁宮。頃刻,又召見寇準問其不平具體表現在哪裏?寇準說:“陛下如果把二府之官召來,我便把這件事說出來。”太宗即令二府官員王沔入殿,寇準於是說:“不久前祖吉、王淮都違法受賄,祖吉受賄少而被誅,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賄至千萬,隻是杖打一頓,仍然恢複了他的官職,這難道還公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因此太宗知道寇準可以大用。隨即便拜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與張遜一向不和。有一天,寇準與溫仲舒同行,在路上碰到一位狂夫高呼寇準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張遜相友善,所以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遜,張遜立即向太宗稟奏。寇準讓溫仲舒作證,張遜則讓王賓啟奏,爭執特別激烈,互揭短處,太宗發怒,貶謫了張遜,寇準也罷知青州。太宗素來器重寇準,寇準外任後,太宗頗為想念,常常鬱鬱不樂,曾對左右說:“寇準在青州還好嗎?”左右回答道:“青州是一個好地方,應該不會很苦。”過了幾天,又問這個同樣的問題。左右揣知太宗想召還寇準,於是對太宗說:“陛下時刻不忘寇準,聽說寇準每天縱酒,不知是否也在想念陛下?”太宗不語。第二年,仍拜寇準為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