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動蕩的社會(4)(2 / 3)

下麵再考察一下,宋江受招安後是否參加了征討方臘的戰鬥。相關史料有四條:

一是《三朝北盟會編》引《中興奸邪姓氏錄》:“方臘反睦州,陷溫、台、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據《宋會要輯稿》、《宋史·童貫傳》等史料的記載,童貫是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被任命為江浙諸路宣撫使,所統之兵為“陝西六路漢蕃精兵”,所派將官為“辛興宗、楊惟忠統熙河兵。劉鎮統涇原兵,楊可世、趙明統環慶兵,黃迪統腳延兵,馬公直統秦風兵,翼景統河東兵,劉延慶都統製諸路軍馬”。其中並無劉光世和宋江,據方勺《泊宅編》諸書所載,此時“京東賊宋江等出青、齊、單、濮聞”。直到第二年二月“淮南盜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因此,宋江絕對不可能在童貫出兵鎮壓方臘時,便擠入諸將行列。此外,方臘並沒有攻“陷溫、台、秀州”,“辛企宗”這個名字也搞錯了,都證明這條史料是不可信的。

二是《三朝北盟會編》引《林泉野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入青溪洞。光世遣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這條材料的前半段沒有異議,劉光世確於宣和三年二三月間率軍從江西向東進攻,一路攻下衢州、龍遊、蘭溪、婺州,是與王稟、辛興宗、楊惟忠從鎮江、秀州、杭州而來的東路軍,與劉延慶、劉鎮、楊可世從金陵、廣德、宣州、歙州而來的西路軍,都不同的“別將一軍”。問題是後半段材料出現異議:有學者認為,宋江於二月在海州招安後,便隨劉光世南下,有可能趕上參加圍攻方臘幫源洞的戰役。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劉光世這支部隊沒有繞道淮海,宋江如何隨軍南下呢?劉光世部後一直在衢、婺一帶活動,沒有參加圍攻方臘幫源洞的戰役,如果宋江真在劉的軍中,也無法參加擒獲方臘的戰鬥。而且“光世……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一語文理不通,如是“劉光世與楊可世並進”,那麼“遣宋江”三字是後來硬加進去的。如是“劉光世與楊可世派遣的宋江並進”,那麼,楊可世早就隨童貫率軍南下,宋江是什麼時候加入這支軍隊的呢?疑問不少。

有學者提出,從海州宋江投降到方臘起義失敗,前後隻有兩個月的時間,即使朝廷調宋江及其部下去增援江浙戰場,要求他們在鎮壓方臘的戰鬥中發揮作用,而事實上在時間方麵是非常難以做到的。這首先要由地方上報和朝廷批準,往返手續需要時間。批準以後,宋江部隊必須整編,這也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從海州行軍到江浙,起碼十天以上。這其中沒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更何況皇朝對起義軍的投降者曆來十分猜忌,怎麼會這麼快就保留其原來統屬和實力而讓其行軍出征呢?

三是《續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在描述官軍組織幫源洞圍攻時的部署時說:“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與《宋會要輯稿·兵》中的有關文字相比,《宋會要》為“劉鎮、楊可世、王渙、馬公直率勁兵從間道奪賊門嶺”。可見《紀事本末》是經過了修改,修改後產生了明顯的毛病:原來王渙與馬公直的地位差不多,現在卻成了上下級“統領”關係;原來趙明與楊可世的職位也約相等,現在楊可世為後軍主將,趙明卻成了“裨將”;原來沒有“宋江”的名字。現在卻硬擠了進來。如何解釋這些問題呢?也有學者引用《宋會要輯稿·討叛四》中的有關文字,來與該《紀事本末》的記載相互印證,而認為宋江在從征方臘軍中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