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曆史的論壇:蓋棺定論自有後人評說辭(3 / 3)

道光的陵寢在修建過程中發生漏水,這在當時來看是絕對不吉利的事,也是清朝氣數將盡的一個外證吧。清朝中衰,乾隆是始作俑者,道光是光大者,此為定評。

奕詝,這個人如果以其天生的資質來論,清朝入關後的10個皇帝裏也隻有乾隆能和他比美。他的聰明程度遠在他老子道光之上,然而,他和高宗不同的是,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奕詝的資質雖然好,可是,弱點也太突出,真正到了關鍵,反而,露出了怯懦的一麵,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奕詝到底比糊塗蛋崇禎要強,他發現了肅順,又通過肅順重用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使得太平軍最終沒能像李闖王那樣長驅直入,再有,總有人忽視的是,他比他的六弟恭王在有些方麵要強的多,雖然,兩人最終都是半斤對八兩。

在湘淮係統的使用上,奕詝始終是使用而非重用,直到他死前,曾老頭才做到兩江總督,督理四省軍務,奕詝對於督撫專政之於中央集權是洞若觀火的,在這點上,無論是慈禧還是恭老六都不是他的對手,看法沒有他深沉,恭老六對於曾國藩等人幾乎等於縱容,慈禧為了私人欲望,對李鴻章淮係以及北洋的勢力的發展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以致最後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但是,滿清最終是讓奕詝給帶進了深淵,更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妄圖使得慈安等人與肅順等八大臣形成鼎足之勢,不使任何一方危及他的兒子的無上的君權,竟然,白白便宜了慈禧!也是他聽信肅順等人的昏招,沒有及時的化解和老六的矛盾,結果,垂簾聽政,壞了祖宗家法,所以,奕詝絕後也是愛新覺羅家族對他的懲罰。

2、一家之言——清朝錯失八次圖強維新的曆史機遇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創辦京師大學堂,此即為北京大學前身。

順治元年(1644年)清遷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國曆史開始了一個新的皇朝時代。幾乎同時,1649年(順治六年)英格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曆史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的新時代。清朝麵對世界國際化、工業化、民主化的大潮,雖有“康乾盛世”,出現一段輝煌,卻仍恪守祖製,未能革故鼎新,錯過了八次圖強維新的曆史機遇。

第一次,清朝入關之初,皇太後和順治帝禮遇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為清帝了解西方開啟一扇窗戶;但隨著順治帝病故,湯若望被訐告,下獄而死,從而使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戶剛打開便被關上。

第二次,在康熙朝,西方耶穌會士將西方科學技術最新成果送到皇宮,使得康熙對歐洲國家的社會、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由此組建了被西方譽為清朝皇家科學院的“蒙學館”,但康熙死後,人亡政息,沒有使之成為國家政策和政府行為。

第三次,雍正時期,天主教與儒家傳統發生衝突。雍正帝驅趕天主教徒、廢除天主教堂,在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戶關上了。

第四次,乾隆朝,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但乾隆帝高傲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乾隆帝看不到世界發展的潮流和工業科技的進步,拒絕了英國的要求,堵塞了交流的渠道。

第五次,嘉慶朝,英王第二次派遣以羅爾·阿美士德為正使的訪華使團,再次向中國提出通商的要求,再遭拒絕,從而使清朝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失去了向西方借鑒、學習的機會。

第六次,道光朝,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敗仗,但不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臥薪嚐膽,奮發圖強,進行改革,卻繼續封閉,狂妄自大。

第七次,同治朝,恭親王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行同治新政,派出留學生,但不久卻遭節製,致使同治新政夭折,清朝再次梗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

第八次,在光緒朝,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卻將這場維新變法葬送。

清末新政中,此三人是主張廢除科舉的重要倡議者。

清朝同中國曆史上其它皇朝所處時代不同。其時,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強,已經過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日本、俄國也經過變革而逐漸強大。清朝麵臨生死存亡的問題。當然,清朝也做過一些改革,但對其基本製度——皇位繼承製度、八旗製度等沒有做實質性的改革,卻是以不變應萬變。清朝皇室,自殘自戕,堵塞鼎新道路,錯過維新機會。必然會被趕下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