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曆史的沉重:華夏二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3 / 3)

清朝在戰勝蒙古準噶爾部之後,直接統屬喀爾喀蒙古諸部,並建立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康熙時期的清朝作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已經基本形成。

俄文、滿文本(局部)有清朝代表索額圖與沙俄代表戈洛文簽定康熙帝的繼承者雍正帝即位後,采取一係列的強硬措施,大力整頓吏治,清朝政局重新呈現振作的氣象。雍正時,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劃定北部疆界。擊潰準噶爾部在西北的勢力,並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為乾隆時期的強盛之局奠定了基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裏的統一國家。

(二)曆史的屈辱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1840年6月,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鴉片問題作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喪失領土和主權,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先後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愛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和更多的主權。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邊疆和中國的鄰國。十九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灣,俄、英夥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和西藏。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加緊侵略中國的鄰國,企圖把它們變為殖民地,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1884年,法國在侵占越南後,進而侵略中國。中越人民互相支持,共同抗敵,屢敗法軍。可是在中國軍隊打了大勝仗的情況下,清政府卻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新約》,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了。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曆經三十年,效果明顯。左宗棠收複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才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竭力向外擴張,企國侵占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水師剛剛建立的時候實力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清政府1895年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中國變成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城市工業和農村手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帝國主義在對中國輸出資本的同時,爭先恐後地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反抗精神。但是,由於時代的限製,農民小生產者的落後和愚昧,加上在鬥爭中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帝國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醜條約》。《辛醜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辛醜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三)邊界的變遷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人強迫清政府訂立璦琿條約(1858)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裏土地割讓給俄國(僅瑗琿對岸江東64屯中國仍保留居住權,義和團運動後,亦為其侵占)烏蘇裏江以東至海的土地改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又將烏蘇裏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裏土地也割讓給帝俄。唯庫頁島自18世紀中葉俄日已分自南北擅自輸送囚犯或移民其地,清廷置之不問。但19世紀前期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統(駐今黑龍江依蘭)納貢,自北京條約割棄烏蘇裏江東岸後,始斷絕關係。1875年日俄協議,俄以千島群島換日占庫頁島南部,遂占有全島。1905年日俄之戰,俄國戰敗。又割讓北緯50°以南歸日;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全島又歸蘇聯(今俄羅斯)。

19世紀沙俄侵入中亞,清朝的藩部屬國先後被占,遂即發生了中俄之間的西北邊界問題。1864年沙俄乘新疆內部戰亂,要挾清廷簽訂了“塔城條約”。1871年又乘亂強占伊犁,至1881年歸還伊犁時,又簽訂了“改訂伊犁條約”。以二約為根據,又陸續簽訂了許多分段具體界約,陸續都被割去若幹領土。最後於1884年訂立“喀什噶爾界約”,中俄西北邊界才劃定。但此約所定邊界南止於烏孜別裏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爾高原並未具體劃定,條約隻說自下中國界向南,俄國向西南。此後俄國又擅自占領了烏孜別裏山口以南包括東南方麵的大片帕米爾,英國也從阿富汗向北侵占了部分帕米爾。1895年英俄在倫敦訂約私分帕米爾,中國政府始終未予承認。

中印邊界上的重大變遷分東西二段。西段喜馬拉雅山以北的拉達克地區,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和克什米爾訂約,將拉達克地區讓與克什米爾。清政府未予承認。19世紀70年代英國取得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即隨同被占。東段原以喜馬拉雅山的南麓為界,門隅、洛瑜、察隅三區皆在西藏界內。終清一代沿襲不變。至民國初年,1913~1914年英國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會議上搞了一個基本上以喜馬拉雅山脊為界的麥克馬洪線,未敢公開。1940年英國乘中國抗日戰爭之際,侵占了傳統邊界以北部分地區,當時中國政府曾提出抗議。1951年印度政府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時侵占了所有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包括長期以來西藏地方政府設官征稅、以達旺為首府的門隅地區。

中緬和中越邊界在19世紀後期也有過變遷,那是英法帝國主義在吞並了緬甸、越南後,圖謀繼續擴張所造成的。英國在1885年滅緬甸後不久即吞並了一些本來並不屬於緬甸介於滇緬之間的木邦、孟養等土司,進一步又占了中國騰越廳、永昌府、順寧府一些邊境,經1894年中英倫敦條約、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1898、1899年勘界,才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自尖高山以北為北段無約未定界,自南定河至南卡河為南段有約未定界。但1900年後又繼續占領中國茨竹、片馬、班洪等地,抗日戰爭時強迫中國接受。1941年換文確定。因未正式樹立界碑,故仍稱未定界。1948年緬甸獨立,1950年與中國建交,1960年中緬簽訂友好條約,同年簽訂了互諒互讓的邊界條約,緬方歸還了中國片馬、古浪、崗房三地,中方對1897年約定由中國保留主權而由緬方永租的猛卯三角地放棄主權,移交緬甸,解決了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法國在1884年占越南後,至1895年與中國劃界,又將原屬雲南臨安府南境的猛蚌、猛賴、猛梭和衙門坡,普洱府屬車裏宣慰司的猛烏、烏得等地劃歸越南。

海疆方麵,英國於1842年通過江寧條約強占香港。1860年通過北京條約強占九龍老界。1887年又在英帝主持下,迫使清廷將澳門永租給葡萄牙。日本於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強占台灣、澎湖(見台灣省)。1898年德國強租山東膠州灣,俄國強租奉天旅順、大連,法國強租廣東廣州灣,英國強租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稱為新界,又強租山東威海衛。1905年日俄戰爭後旅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膠州灣相繼皆為日本所占。膠州灣於1922年收回,威海衛於1930年收回。台灣、澎湖、旅大及廣州灣皆於1945年收回。1984年中英議定,香港、九龍定於1997年收回。1987年中葡議定,澳門定於1999年收回。

南海諸島本為中國廣東海南島漁民遠海捕撈棲息之所。清季以後,日、法等國企圖侵占,未能遂願,至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日本海軍所占,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當時中國政府派艦巡邏,測繪、定名,重申主權。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