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曆史的重演:一朝登基誰知多少坎坷(1)(1 / 3)

(一)誌存高遠——清太祖努爾哈赤

生母:宣皇後(喜塔臘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登極日期: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稱帝年齡:58在位時間:1616-1626在位年數:11享年:67

生子:16

生女:8

死亡日期及地點:1626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未刻陵墓名稱:福陵陵寢所在地:沈陽1、生平小傳(1559-1626)此畫像為清宮廷畫家所繪絹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公元1644年至1911年這兩百多年,是我國曆史上的滿清王朝統治時期。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十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為起點又是不夠準確的,這一年隻是明朝滅亡(其實也並非最終滅亡)清兵入關,統一中國的開始,而“清”的立國還要早些,起碼還有兩位開國皇帝,所以,要從努爾哈赤寫起。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他從小喜愛騎射,成年後更是箭法精湛,孔武有力。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滿族)貴族世家。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遠祖名叫猛哥枯木兒又稱孟特穆,後追封肇祖原皇帝)是元朝的“萬戶”。元朝滅亡後,猛哥枯木兒附明。不久,率眾遷徙朝鮮北境。被明朝封授為建州左衛部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後,由其子董山襲職。董山將其部從朝鮮遷移至蘇子河流域煙突山(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附近)。不久,董山因為反明而被朝廷處死。繼董山之後有福滿(努爾哈赤高祖,追封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先後掌管建州左衛。這時,明朝日益走向衰落,女真族(滿族)各部處於四分五裂,相互仇殺、相互吞並的混亂和動蕩狀態。

努爾哈赤自幼被狠心的後母將他和弟弟舒爾哈齊趕出家門,兄弟失散。他就像一隻孤狼在荒原上四處流浪,隨後隻得隱瞞家世,成為佟家莊的上門女婿和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侍衛。“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又學習了作戰的本領”。

1582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被人害死,而後妻子佟佳氏迫於族規將他逐出家門,努爾哈赤受到仇家和朝廷的雙重追殺,有家不能歸,少年時留下的創傷再次被撕裂。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為祖父和父親報仇為名,拿出父親“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史稱“努爾哈赤十三甲起兵”。

雲板是後金軍隊的報警器,一旦有敵情,墩台兵丁敲擊雲板以報告敵情。

1593年,女真另一強大部落——海西葉赫部因不滿於努爾哈赤的崛起,聯合九部三萬餘眾攻打弗阿拉,雙方在古勒城展開決戰,結果,九部兵盡力努爾哈赤所敗。努爾哈赤從此“軍威大震,遠還懾服”。萬曆二十三年,明朝以他守邊有功晉封他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因而成為女真各部地位最顯赫的官長。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將部隊進行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編製,即“八旗製度”。其具體編製是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設固山額真統領,並設左右梅勒額真作為副職。起初隻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共為八旗(黃、紅、藍、白四旗亦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萬人。八旗隊伍兵雖不多,但是一支軍紀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

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佛阿拉城,自稱可汗。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薩爾滸大戰是滿清與明朝興亡的轉折點,戰後,明朝轉入守勢而努爾哈赤轉守為攻,掌握了對明朝的主動權,乘勢奪取了沈陽、遼陽等七十餘城,並於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1626年舊曆正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寧遠(今遼寧興城)。寧遠城有明朝名將袁崇煥率二萬人把守,運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爾哈赤十幾萬軍隊的多次進攻,八旗兵的屍體布滿城外,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負重傷,隻好含恨撤退。這就是著名的寧遠之役。八月,努爾哈赤傷重身亡。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因,另一說是憂憤成病而死,享年67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此圖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但不管怎樣,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役後,滅明之壯誌未酬。但他留下了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女真民族,也留下了許多出色的兒子。這些兒子們在皇太極的率領下,終於完成了努爾哈赤夢想開創的事業:九年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十八年後清王朝攻進山海關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長達296年的大清帝國。

2、文治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拚寫滿語,創製滿文。努爾哈赤主持創製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是中華文化史和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字創製的成功,對女真族文化的發展、提高,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漢族先進文化技術的引進,政令的頒行和政權的鞏固等都起到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這裏曾是努爾哈赤日常起居的地方。

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滿洲族初為東北邊隅小部,繼而形成民族共同體,以至發展到當今千萬人的大民族。滿洲族肇興的領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采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係與轄治。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難題,至清朝才算得以解決。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始於努爾哈赤。

玉質,10片。故宮博物館藏。

努爾哈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所進行的一係列的改革和建樹,使女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政治和軍事力量空前壯大起來,為努爾哈赤對外發展準備了充分的經濟基礎。

努爾哈赤在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斷地推進社會改革。在政權機製方麵,他逐步建立正白旗盔甲正黃旗盔甲群體,並通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製起來。萬曆十五年,努爾哈赤開始建築城市,他在赫圖阿拉以南建築了寧古塔城(不是清代黑龍江的寧古塔)城有外城和內城,外城周圍約十裏。

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後,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開始設置官吏。在經濟機製方麵,他先後下令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按丁編莊製度,將牛錄屯田轉化為八旗旗地,奴隸製田莊轉化為封建製田莊。鑲藍旗盔甲隨著八旗軍民遷居遼河流域,女真民族由牧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在社會文化方麵,初步實現了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光緒朝崔汝立繪,全圖縱30厘米,橫1344厘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直隸長城險要關口形勢圖卷·沙坡峪羅文峪》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四日,努爾哈赤到達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新的都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3、武功

金亡以後,女真各部,紛爭不已,強淩弱,眾暴寡,元、明300年來,未能實現統一。努爾哈赤興起,采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戰略,經過30多年的征撫,實現了女真各部的大一統。當今世界,有那麼多的部族在爭鬥廝殺,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位偉大的民族領袖,能將本民族各種利益集團協調統一起來。可見,努爾哈赤促成女真——滿洲的民族大統一,確是一件彪炳千古的大業績。

明中期之後皇權衰落,已經難以對東北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皇太極經過艱苦努力,統一了東北地區:東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貝加爾湖,西至青海,南瀕日本海,北跨外興安嶺的地域,實際轄境大約有500萬平方公裏,和明朝實際控製麵積大致相等。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逐鹿,東北疆域為誰所有,實在難料。

順治七年(1650)刻本,故宮博物院藏,《三國誌》為努爾哈赤非常喜歡的書籍。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作為一個僻處邊疆一隅的滿洲族首領,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登上汗位,建立後金。從此有了鞏固的根據地,以支持其統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爾後,他克沈陽、占遼陽,奪廣寧、據義州。都城先遷遼陽,後遷沈陽。

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創建八旗製度。

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而實際是二十四旗。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明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呈告皇天,聲討明國之過,發軍征明。

第一恨為明軍“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第二恨是明朝違背誓言,“遣兵出邊,護衛葉赫”。第三恨係明臣背誓,指責建州擅殺出邊采參挖礦的漢民,逼令建州送獻十人斬於邊上。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使葉赫將其許聘與努爾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轉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驅逐居住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耕田種穀的女真,“不容收獲”。第六恨為明帝聽取葉赫讒言,遣人持函,“備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並吞的哈達地區。

選自《滿洲實錄》,明萬曆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用計攻破旅順,降伏李永芳。

黃崖關長城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攻取撫順(今遼寧撫順市北)的作戰。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七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清河城(今遼寧本溪縣北清河城)大敗守將鄒儲賢部的作戰。

清河城攻陷後,努爾哈赤下令將清河城牆全部拆毀。使明軍自清河至撫順城無存身之地。而後,收取地窖穀物,田中青苗,則縱馬放牧,造成清河一帶五六十裏以內人煙斷絕。

劍身鋼質,劍鞘木質,外裹鯊魚皮,藏於沈陽故宮博物院。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命族弟多弼等人留守遼陽,自將八旗大軍約八九萬人向廣寧進發,十九日,後金兵到達遼河東岸的永昌堡宿營,二十日清晨,努爾哈赤起營渡河西進。王化貞的“防河兵見勢不當,遂走”。後金兵乘勢追擊,包圍了廣寧東麵門戶西平堡。二十一日,後金兵布戰車雲梯,四麵攻城,明副將羅一貴率領士兵英勇抵抗,多次擊退後金兵的進攻,最後因“火藥盡,救不至”,寡不敵眾,西平堡失陷,羅一貴自刎而死。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領兵到達廣寧城下,孫得功等人獻城歸降,後金未動一兵一卒占領了廣寧,隨之乘勝攻占河西四十餘城,所得明軍糧草、軍器等物資不計其數,這是繼遼沈大戰之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二)、亂世梟雄——清太宗皇太極

生母:孝慈皇後(葉赫那拉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登極日期: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稱帝年齡:35在位時間:1627-1643在位年數:18享年:51

生子:8

生女:6

1、生平小傳

清廷畫家所繪,絹本,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清太宗,名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親是葉赫部酋長楊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太祖死,他被推舉為汗。在位17年,病死,終年52歲,火葬,墓在沈陽昭陵(今沈陽市北陵公園北)。

伴隨著女真族統一戰爭的刀光劍影,皇太極逐漸長大。父親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影響,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的熏陶,培養了皇太極剛毅堅強的性格,並且過早地成熟起來。他十幾歲時,父親因出征將家政委托他料理,皇太極不用指點即能把事情辦得巨細得體。表現出他過人的才能。成為其父得力的助手。大金建國後,皇太極與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被立為“四大貝勒”,皇太極自己掌握正白、鑲白兩旗。參予國家重大決策的議定及國家政務的管理,深得努爾哈赤信任。

皇太極在薩爾滸之戰中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華和膽識,更加受到其父的器重。此後,皇太極在兼並葉赫部以及攻打沈陽、遼陽的多次戰鬥中屢建功勳,越加令諸王折服。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以攻打明寧遠城失利鬱鬱成疾,於八月十一日死於沈陽愛雞堡。皇太極在眾王推舉下於九月一日登上“汗”位寶座,改年號曰“天聰”,成為後金國第二代統治者。

皇太極即位後,繼承努爾哈赤的遺誌,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統一了整個東北,繼承了明朝在這一地區的全部版圖,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將其降服。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州(清亡後通稱為滿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

在此期間,皇太極繼續向明進攻,曾四次繞過山海關,深入明朝內地,大肆搶掠騷擾,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實力。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以蒙古軍為向導,親率大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使明京師震驚。明督師袁崇煥聞訊,急率錦州總兵祖大壽等自山海關疾馳入援。皇太極認為袁崇煥在職,關外諸城難攻,便巧施反間計陷害袁崇煥。時皇太極屯兵南海子,先是俘獲明朝太監二人,後又命人故作耳語,讓兩太監聽真,說皇太極與袁崇煥有密約,然後暗縱兩太監歸去。太監回報崇禎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最終自毀長城,處死了袁崇煥。此次皇太極統兵入塞,先後攻克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次年自率大軍退還盛京,而留阿敏等駐守關內四城。不久,關內四城被明軍收複,阿敏率殘兵敗將逃歸。

後金天聰七、八年間(1633——1634年)明朝叛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後航海來降,大為增強了後金的實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又命阿濟格等入長城,破昌平,焚天壽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後繞過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獲人口牲畜十八萬。明朝督師張鳳翼等皆按兵不敢戰,聽任清兵從容退去。

刀身鋼質,柄為木質。沈陽故宮博物館藏。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等越過長城,大舉深入。明朝以盧象升為督師,宦官高起潛為監軍。負責督軍迎敵。而高起潛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皆不欲戰,結果盧象升孤軍奮鬥,在矩鹿賈莊血戰而死。這年冬,清兵大蹂畿輔,連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東,攻破濟南,俘明德王朱由樞。然後清兵由山東回師出塞,明軍皆尾隨不敢擊,這次出塞,清兵俘漢人四十六萬餘,獲白金百餘萬,滿載而歸。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進師鬆山。皇太極聞知,親率大軍陳師於鬆山、杏山之間,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明兵十數萬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無計其數。最後,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於次年被俘,歸降於清朝。錦州守將聞之,祖大壽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使明朝完全喪失再戰的能力。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極又命阿巴泰等在皇太極生前最後一次入關攻明,兵分兩路入長城,共會於薊州,直抵山東兗州而還,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殺明宗室魯王,俘獲人民三十六萬餘口、牲畜五十萬頭。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軍經通州徐徐凱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諸軍皆尾隨其後,始終未敢一戰。

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嚴重地損害了皇太極的健康,從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況頻頻發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寵愛的宸妃病亡,他極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誌不舒,痰火上升,頭暈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東暖閣寢宮猝然中風而亡,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諸多軍國大事,事必躬親。他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積極吸收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並仿照明朝官製,確立了封建農奴製,使滿族進入封建社會。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部於清寧宮,終年五十二歲。死後葬昭陵,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皇太極在位十七年間,統一了東北全境,促進了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締造了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為之取代大明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業。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曆史貢獻的君主。

2、文治

厘正和改革。努爾哈赤駕崩之前,由於對廣大漢族降民采取高壓政策,以至屢屢發生漢人反抗事件,滿漢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皇太極對此做了更張:他嚴格製止滿族官員擅自勒索漢人財物,違者從嚴懲處;停止修築城廊及邊牆工程,減少漢人負擔,使其有更多的時間耕作生產;從前漢人每十三名壯了編為一莊,分給滿官為奴。重新改為每名滿族備禦隻給壯丁八人、牛二頭,其餘的漢人編為民戶,由漢官管理,不與滿人雜處。這些措施初步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趨於安定。

改革八旗貝勒共理國政和四大貝勒按月輸值、執掌政務的舊製。

仿照明朝製度建立吏、戶、禮、工、刑、兵六部;取消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按月分值,同時,設立“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王貝勒共同參政議政;天聰五年十二月,皇太極依據禮部參政李伯龍的建議將原朝賀時大貝勒與皇太極並列而坐的體製,改成皇太極一人南麵中坐,“以昭至尊之體”。

積極倡導漢族先進文化,革除滿族陋俗。皇太極雖然是滿族出身的統治者,卻頗有政治眼光。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需要,今文臣達海等人翻譯漢文典籍,如,《刑部會典》、《素書》、《三略》以及《孟子》、《三國誌》、《通鑒》等書。同時,對其本民族長期存在的“婚娶則不擇族類,父死子妻其母”等陋俗禁行禁止,並且不許娶繼母、嬸母、弟婦、侄婦以及取消族內通婚現象。

選自《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永垂史冊。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詔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另一件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3、武功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占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借口,第二次對朝鮮用兵。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徘徊於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充足的物資供應,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上遊、中遊和下遊地域。皇太極的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居住在精奇裏江(今結雅河)多科屯。皇太極將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他成了皇太極的額駙(駙馬,侄女婿)。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沈陽朝貢,表示歸順。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討博穆博果爾。雙方在黑龍江上遊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博穆博果爾率餘部北逃。皇太極采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截其逃路,將率眾逃到齊洛台(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爾擒獲。皇太極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終於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裏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於清朝的統治。

永定門為北京外城南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到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到興安嶺。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逃遁。皇太極回軍,途中獲得明塞外民眾數萬、牲畜10餘萬。此後,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

皇太極向明朝用兵,先後取得大淩河之戰和鬆錦之戰的勝利,並五次向關內用兵。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統大軍,蹂躪宣府、大同一帶;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選自《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一書,明成曆癸酉(1573年)刊本。

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穀,占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抵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多爾袞轉戰2000餘裏,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縣,獲人、畜46萬;第五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率軍入關,橫掃山東一帶,俘獲人口36萬、牲畜32萬餘頭。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州,攻陷濟南,皇太極之膽識、之氣魄、之謀略確是無以倫比的。

(三)、變化無常——清世祖順治

生母:孝莊文皇後(博爾濟格吉特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638年,崇德三年登極日期:崇德八年二十六日稱帝年齡:6在位時間:1641-1661在位年數:18享年:51

生子:8

生女:6

死亡日期及地點:1661年,順治十八年,養心殿陵墓名稱:孝陵陵寢所在地:河北,遵化清代宮廷畫家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1、生平小傳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無疾而終!經過一番兵戎相持的較量,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陽進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清世祖,名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病死後繼位。在位18年。因愛病歿憂傷過度而死(另一說為出家後病死)。終年24歲。

順治帝福臨生於清崇德三年(1638年)。傳說孝莊文皇後懷孕後,紅光照身,盤旋如龍型。分娩前夜曾夢見神人抱著一個嬰兒放入自己腹內,並告知是統一華夏之主。孩子生出來後,滿室紅光,並散發出奇異的香氣,經久不散,孩子的頭發也不是扒在頭頂上,而是直立著。盡管福臨出生時有很多異兆,但其父皇太極並沒有考慮傳位於這個娃娃。福臨的即位應該說是皇室內兩大政治集團互相妥協的產物。

這兩大政治集團一個是以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為首,一個是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多爾袞集團擁有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的精兵,還有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等能征慣戰的實權派將領;豪格集團則掌握兩黃旗的兵力,還有皇太極的親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駕崩後,兩集團的矛盾就擺到了桌麵上,他們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毀於內部的火並。

千鈞一發之際,孝莊文皇後,這個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瀾,提出由福臨即位的方案,一方麵,福臨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爾沁蒙古親王的外孫,豪格集團不會反對;另一方麵,她許諾,福臨即位後,封多爾袞為攝政王,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掌朝政,這樣的交換也得到了多爾袞集團的認可。就這樣,一個六歲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順治”。

順治即位後,由其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1651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多爾袞在明將吳三桂指引下,乘明亡之亂率清軍進入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十月初一,順治遷都北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之後,他下令剃發,圈地,頒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結社,同時派兵西進和南下,鎮壓農民軍,消滅了南明政權,控製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礎。

順治積極吸收了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為穩定社會、恢複經濟、鞏固清王朝統治政權作出了貢獻。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

順治天資聰穎,讀書勤奮,愛好繪畫,他畫的小幅山水“寫林巒向背,水石明晦之狀”頗為時人稱道,他的手指螺紋墨畫《渡水牛圖》意態自然,有筆墨烘染所不能到處,堪稱一絕。

順治十二年(1655年)福臨繪。

他尤其檀長人物速寫,有一次,他路過中書大臣盛際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嚇出一身冷汗。順治對盛凝目熟視片刻後,取筆草就一幀盛的小像,遞給左右諸臣傳閱,盛轉驚為喜,請順治將小像賜給自己,順治笑而不答,隨手將小像付之一炬。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上早朝時,看來神態還正常,身體健康。第二天早上,宮中養心殿卻突然傳出了他的死訊。直到他下葬,群臣都沒有見過他的遺體。死後,他隻留下了一份遺詔,立玄燁(即康熙)為皇太子,由鼇拜等四大臣輔政。另一種說法是,順治多年來一直厭惡塵世。公元1660年秋,他所寵愛的黃妃病故後,哀傷不已,毅然放棄皇位,暗暗去五台山出家為僧,後來康熙還秘密地去看望過他。也有人說他的出家與董小宛有關,董小宛曾為冒辟的小妾,被洪承疇獻給順治為妃,後董小宛被皇太後賜死,順治轉而消極厭世,才去五台山出家為僧。

順治在遺詔中,還檢討了自己的十四個方麵的過錯:1、自己在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使天下未得安定,百姓不能安居樂業。2、對滿族大臣安排,使用不當,使有些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對有的大臣,明知他們不稱職,又沒能斷然罷免。3、深居皇宮,對朝鮮族廷大臣接觸很少,致使君臣間的感情淡薄。4、朝廷機構臃腫,費用浩繁,又精工修建宮殿,製作器具,浪費很多。5、自以為聰明,不肯聽從忠諫,致使群臣保持緘默,不敢進言。6、自知有過錯,又不能下決心反省改正,致使過錯越積越多、越積越重。在這裏,他既沒有標榜自己的業績功德,也沒有為自己的早逝而表露惶恐,悲哀之情,而是念念不忘朝政,總結教訓以啟迪後人,這在封建帝王中是難能可貴的。

他是一個真皇帝,也是一個要做自己人,他的人生是成也真來敗也真。

惱恨當年一念差,龍袍換去紫袈裟,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生在帝王家?

順治帝廟號為世祖章皇帝,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孝陵”。

2、文治

順治皇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助下實施了一係列有助於鞏固王朝基業的措施,並實有成效。

滿洲統治者是剛從奴隸製貴族轉化為封建製貴族的統治集團,許多人還沒有完全擺脫某些落後生產方式殘餘的影響。依據什麼思想和模式建國,將直接關係到清王朝的命運。多爾袞的思想較為開通,接受漢人的影響較多,在建國過程中,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他接受了範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的建議。中央與地方的官製,大體上仿照明朝,沒什麼變化,所不同的隻是兼用滿漢二族罷了。賦役的征收製度,完全按照明朝萬曆年間的會計錄進行,順治三年(1646年)製訂的《賦役全書》,是“悉複萬曆之舊”。鹽法,也是“大率因明製而損益之”,“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征收”。刑法,在未製訂清朝的法律以前,“問刑準依明律”;順治三年頒行的《大清律》,“即《大明律》改名”。官吏的選拔,也是“向沿明製,實行科舉”,科舉的作法,也是“承明製,用八股文”。這一切,給人以無易代亡國之感。

位於今北京國子監街孔廟東西兩側,兩邊各一,體現了清廷的崇儒之策。

皇太極時雖然已舉行過科舉,但規模不大,未能成為製度。清軍入關後,順治三年首次開科,即錄取了傅以漸等四百名進士。錄取人數之多不僅明朝罕見,終清之世,除雍正八年(1730年)錄取了創紀錄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沒有超過此數的。而這時統治範圍僅及長江流域,全國尚未統一。同時,“取材唯恐不足,於是又有加科?”以擴大錄取名額。順治四年(1647年)的加科就錄取了三百名進士。順治一朝與清代各朝比,中額最寬。

適當限製滿洲貴族的特權,提高漢官地位但始終是把滿洲貴族集團作為維護清朝統治的基本力量。

此冊原為清內閣大庫檔案,後流落宮外,大部分軼失。

清入關前已開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領北京後的第二個月,多爾袞即派人祭孔,以後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學士致祭,成為整個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順治二年,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六月,多爾袞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同時把儒家著作四書五經奉為經典,列為士子必讀之書,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即取它命題。又提倡忠孝節義,把關羽作為忠君的最高典範來崇拜。自順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關聖帝君”。

清人繪。

順治二年六月,當南京弘光政權滅亡後,又重申剃發令,宣布,京城內外及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限十天,“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各州縣奉到本府限期剃發的火票後,官吏“遍曆村莊,細加嚴查”,“違旨蓄發,罪在必誅”。當時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3、武功

多爾袞(1612-1650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功勳煊赫,順治帝年幼時,多爾袞增攝政監國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一日,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宣告“以綏中國”,“表正萬邦”。從此,清王朝把統治中心從關外轉移到關內,大清皇帝開始君臨中夏,統一全國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多爾袞在北京站穩腳跟的同時,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麵,又進一步采取了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以鞏固陣地,擴大戰果。

順治時為麵闊七間,進深三間。殿內供奉孔子牌位以及配享的“十二哲”禦製行狀及哀冊清軍入關後,有人建議清朝也按明末的數字進行加派,遭到多爾袞的反對。他在順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餉及正稅之外的一切加派。同時,他要求“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吏朦朧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倘縱容不舉即與同坐。各巡撫禦史作速叱馭登途,親自問民疾苦。”於是,每年賦稅減少了數百萬兩,窮困已極的人民得以緩一口氣。

反對賄賂:多爾袞對明末廣行賄賂的惡劣作風也嚴加斥責,順治元年六月,他在《諭眾官民》中說,“明國之所以傾覆者,皆由內外部院官吏賄賂公行,功過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員,有財之人雖不肖亦得進;無財之人雖賢亦不得見用”,“亂政壞國,皆始於此,罪亦莫大於此”。因此,他責令:“今內外官吏,如盡洗從前婪肺腸,殫忠效力,則俸祿充給,永享富貴;如或仍前不悛,行賄營私,國法俱在,必不輕處,定行梟首。”因此,當時的一些漢宮都認為,“王上(多爾袞)新政比明季多善,如蠲免錢糧,嚴禁賄賂,皆是服人心處”。

打擊太監勢力:清入關後,太監的勢力仍然非常囂張,當年七月,太監要照舊例,到京郊各縣皇莊去催征錢糧。多爾袞認為這樣“必致擾民”,沒同意這樣做。八月正式下令,不準太監下去征收,而改為地方官征收。這是對太監勢力的第一次打仍以剃發與否,“以別順逆”。但他很快發現,“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於是,在進京的當月,多爾袞就改變前令,宣布“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在剃發問題上的暫時讓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頒剃發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同北方漢族人民的矛盾。另外,多爾袞對當時北方農民軍和各地人民的反抗,采取大力招撫的政策,下令各地方官,按能否招撫農民軍將士,定各官之功勞。對投降的農民軍將士,則委以不同的官職。順治元年六月,順天巡撫柳寅東見“流賊偽官一概錄用”,認為很不妥當,主張“慎加選擇”一番。多爾袞則說,“經綸之始,治理需人,歸順官員既經推用,不可苛求”。多爾袞這個重要政策,對於瓦解農民軍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很快被招撫平定,使剛剛入關的清政權有了一個能夠保護自己,進攻敵人的戰略基地,足見多爾袞深謀遠慮。

位於今湖北省通山縣城東南45公裏九宮山北麓牛跡嶺審度形勢各個擊破多爾袞審度形勢,根據柳寅東的建議:“今日事勢,莫急於西賊(農民軍)。欲圖西賊,必須調蒙古以入三邊,舉大兵以攻晉豫,使賊腹背受敵。又需先計扼蜀漢之路,次第定東南之局。”製訂了統一全國的作戰部署,先懷柔南明政權,集中力量攻擊農民軍。這樣做可以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第一,證明多爾袞宣稱的清得天下於“流賊”的口號,正付諸軍事行動,以便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廣泛支持;第二,便於清軍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敵人,避免兩麵同時作戰,從而取得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主動地位。

吳三桂(1612-1687)遼東人。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

這樣,清朝統治階級就在多爾袞的領導下,在很短時間內消滅了南明的大部分勢力。到順治五年(1648年)便是“天下一統,大業已成”,除了東南沿海和西南一隅,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

(四)、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

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654年,順治十一年景仁宮登極日期: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稱帝年齡:8在位時間:1662-1722在位年數:61享年:69

生子:35

生女:20

死亡日期及地點: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暢春園陵墓名稱:景陵陵寢所在地:河北,遵化清宮廷畫家繪,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1、生平小傳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生母孝章康皇後佟桂氏。天表英俊,嶽立聲洪。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在中國近二百個帝王中,他一顆特別璀璨奪目的明星,如果說他是中華帝國眾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係列軍事行動中或禦駕親征,或決勝千裏,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他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康熙盡管是一位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曆史潮流前麵,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駕崩,聖祖時年八歲,即位,翌年改元康熙。史稱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坎坷,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康熙皇帝臨危不亂,勤於讀書,精通曆史,地理,算學,醫學等諸多學科。在祖母孝莊文皇後的輔佐下,智擒鼇拜,裁撤三藩,收複台灣。曆史上有名的康熙盛世自此發端。

康熙皇帝一生崇尚孝道。對其祖母,母親皆極為尊敬。他的母親孝章康皇後去世後,幾十年來,對其嫡母孝惠章皇後恭順有加,每年親自侍奉孝惠章皇後赴熱河避暑。在其病重期間,每日前往壽寧宮探望,直至皇後駕崩。康熙皇帝對其祖母,太宗之莊妃,世祖生母孝莊文皇後更是恪盡孝道。不但每日前往慈寧宮問安,還在孝莊文皇後生病時幾次步行至天壇,為起祈禱,言願以己之壽命換祖母萬壽。孝莊文皇後駕崩後,康熙悲痛萬分,親視其入殮,斷發著服,廬次於慈寧宮外,正直除夕佳節,群臣請其回宮,未允。回宮後,仍然每日去慈寧宮,睹物思人。

康熙皇帝,一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除卻上文所提,康熙皇帝積極抵抗外國勢力侵略,與俄國精確邊界,兩次親征準葛爾,定鼎天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因其文治武功,後人稱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駕崩於北京京郊暢春園,享年69歲,廟號聖祖,是為清朝唯一有聖字廟號的皇帝。康熙皇帝在天有靈,其仁德在乾,功勳於坤,必將流芳百世,光照千秋!

是清朝皇帝大婚的洞房和宮中薩滿教祭之地2、文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生產清宮廷畫家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將“三藩”、河務、漕運列為三大要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先後六次南巡視察河工,與河臣討論治河方案。他任命靳輔為河督,識拔和重用水利技術專家陳潢協助治河,這兩人勤勞任事,治河十餘年大見成效。康熙自己究心於治河曆數十年,“凡前代有關河務之書,無不披閱”,有時親自進行試驗。他多次視察經常泛濫的永定河,通過治理永定河取得經驗。籠絡漢族官吏、士大夫知識分子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康熙一朝大小文字獄不下十餘次,其中牽連較廣的大案有莊廷《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文字獄是對文化思想進行嚴密控製的一種手段,這兩件大案都是由於著作中有眷念明朝的民族意識而引起的。康熙以後的雍正、幹隆兩朝,文字獄次數之多,株連之廣,處罰之嚴,都超過以往的朝代。5、好學敏求,勤於政務玄燁自五歲開始讀書,學習勤奮,親政後,“聽政之暇,即在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舉凡史乘、諸子百家、呂律、數理、佛教經論、道書,無不涉獵。九年十月,沿襲前代由經筵講官給皇帝講解經籍的製度,下令舉行“經筵大典”,此後,無間寒暑,非有特殊情況,從不間斷。十四年起,又規定在講官進講後,由他複講,君臣互相討論,從儒家經籍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他提倡文學,優容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