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常常不注意“文化”和“文明”的區別。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有清晰界線的。“文化”是一個與農耕有關的上至石器時代的概念,泛指石器時代特別是新石器時代,包括金石並用時代的原始部落人類的遺跡,而“文明”屬於與城市的出現及市民階層的形成有關的概念,泛指人類進入青銅時代以後的物質和精神範疇的構建。
我們不難從“文化”和“文明”英文單詞的詞源上看出兩者的區別。在英文中,“文化”是“culture”,這個單詞的詞根“cult-”的原始意義是“耕作”,這很清楚地表明,“文化”這個概念的本義是屬於與“農耕”相聯係的原始部落時代的範疇的;而“文明”是“civilization”,這個單詞的詞根“civ-”的原始意義是“市民”,這也同樣清晰地表明,“文明”概念本身的意義是屬於與伴隨著“市民”階層的出現而同時產生的“城市”及與工商業相聯係的青銅時代的範疇的。城市(city)這個單詞就是從詞根“civ-”的變體“cit-”演繹而來的。
根據雅斯貝爾的觀點,“文明”的幾個主要特征是:文字,金屬冶煉技術,城邦(城市國家),宗教禮儀等,這幾個特征正是與工商業的出現密切相關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最早的文明應該是商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約3500年,地點在今河南安陽一帶。因為當時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有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國家形態已經出現。
二
自從陶器發明以來,磚就是人類最廣泛使用的建築材料。回顧人類的曆史,我們發現,幾大文明地區,其發掘出來的早期文明遺跡實際上都是大量使用燒製的磚塊建築的,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遺跡。此外,兩河流域最早的烏爾,巴比倫,蘇薩等城市遺跡,埃及的南城遺跡,以及希臘的米諾斯文明遺跡等,也都有大量的磚結構建築。在中國,“秦磚漢瓦”幾乎成為一句成語,也隱約告訴我們那個時代陶器製造技術的發達。我一直不明白,用如此堅硬的材料成就的建築為什麼很少有保留下來的。
西方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古羅馬的建築。羅馬建築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都是用石頭建築的。實際上,它們也大量采用磚塊,混凝土等建築材料。今天,在法國和西班牙等地,仍然保存著那個時代的高架水渠等建築遺址。一個地方古人類文化遺跡保存的如何,很可能與一個民族對待曆史、對待環境、對待一種文化的態度和認知有關。
三
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是一個曆史化的進程,關於這一點,在中國曆史上有最好的印證。商和周,與其說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主要是一個部落聯盟,周滅商後,商民族的主體即已消亡或流散。秦漢時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了後來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