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轄17個鄉、1個鎮、145個行政村、1296個村民小組,全縣有819個自然村,其中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鄉有22個,劉集鄉有40個,柳溝鄉、四堡子鄉有24個。
九、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烏孜別克人主要生活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國家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烏孜別克族總人口有12.4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北疆的烏魯木齊、伊寧、木壘、奇台、塔城和南疆的喀什、和田、莎車、葉城等縣、市,其中以伊寧居多。
烏孜別克族的名稱,來源於14世紀(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烏孜別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領袖”。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雜居,所以大部分烏孜別克族人都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較高,很多人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衣食起居等和維吾爾族大致相同,他們和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有聯姻的傳統,並且不與不信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
由於經商需要,烏孜別克族大多居住在城鎮。他們的房屋式樣繁多,但一般是平頂的長方形上房,頂樓呈圓形的稱“阿瓦”。他們的房屋牆壁較厚,砌有各種形狀的壁龕,用以放置杯碗等物及裝飾物,取暖多用壁爐。烏孜別克族人還有在大門口和每一間房子的門口掛布簾的習慣。
烏孜別克族的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小花帽為特色。小花帽有花、素兩種,是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喜歡穿絲綢製作的連衣裙,老年婦女的連衣裙較為寬大、褶多,顏色簡樸;婦女喜歡戴耳環、戒指、項鏈等多種首飾。男子內穿絲綢或布料的長袖襯衣,外穿斜領右開襟很長的長袍,長袍無扣,用三角繡花腰帶束係;一般青年人的腰帶顏色鮮豔,老年人的腰帶較為素潔。
烏孜別克族人的飲食豐富多彩,多吃羊、牛、馬肉及其乳製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饢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洋芋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烏孜別克族最具民族風味的食品,烹調時將切碎的熟肉和蔥頭、酸奶攪拌在一起,澆以肉汁,用胡椒調味,以手抓食,是用以待客的珍貴食品。他們喜用紅茶和茯茶,也喝馬、牛、羊奶。
烏孜別克族對養育子女特別重視,孩子出生時,要舉行隆重儀式,請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起名,並在孩子出生第11天大宴賓客以示祝福,在出生40天時還要舉行“洗禮”。這一天,他們把孩子放在由清真寺取來的裝有一把土、一枚金首飾的大澡盆裏,讓親友、鄰居家請來的40個小孩兒陪著嬰兒,用木勺舀水淋在頭上,邊淋邊祝福孩子健康幸福,前程似錦,把無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烏孜別克族青年選擇對象時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訂婚要經過說親、送定親禮、女方家長回訪和商議婚禮日期等過程。婚禮一般需要舉行四天,婚禮儀式在女方家裏舉行,由阿訇主持婚禮。
烏孜別克族注重禮節,尊重長者,說話行路均讓長者在先。騎馬外出時若兩人同行,則長者在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男人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婦女相見,手放胸前鞠躬後可擁抱。
烏孜別克族熱情好客。他們常用抓飯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點,否則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恭。
烏孜別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樂器主要有“獨它爾”和“彈布爾”以及音色優美的“斜格乃琴”。民間音樂曲調婉轉動聽。舞蹈以動作輕巧、富於變化而聞名。另外,烏孜別克族刺繡工藝也很精美細致,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1951年4月,新疆省(當時稱省)舉行第一屆各族各界代表會議,烏孜別克族共有11位代表出席,他們直接參與討論國家大事,表達了烏孜別克族人民熱切向往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共同願望。1954年初,烏孜別克族人民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積極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次普選,推選出了代表自己意願的人民代表。根據共和國選舉法規定,在新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一定數量的烏孜別克族代表。
1954年3~9月,新疆先後成立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由於烏孜別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沒有條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但是在自治區及地、州、縣(市)中,烏孜別克族人民同實行自治的新疆各民族一樣,享有充分而平等的民主權利,共同管理本地區的地方性事務,一些烏孜別克族人還擔當了各級政府領導職務。
1987年7月2日,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大南溝成立了烏孜別克民族鄉,這是全國唯一的烏孜別克族民族鄉。該鄉位於東段天山北支——博格達山腳下,這裏水源充足,牧草茂盛,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鄉長由烏孜別克族人擔任,11名鄉幹部中共有5名烏孜別克族。大南溝烏孜別克民族鄉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畜牧業以養殖綿羊為主,兼養牛、馬等。全鄉共有耕地1500多畝,從事農業的人口為600多人。近年來,烏孜別克民族鄉民族刺繡廠和以製作氈房、馬鞍、家具等民族特需品為主的家庭多種經營業,效益日漸可觀。
十、塔塔爾族
我國塔塔爾族人口已超過0.5萬(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是我國境內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我國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市,另外一些人散居在阿勒泰、奇台、吉木薩爾及南疆的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通古斯語“塔塔爾”,在曆史上曾有“達怛”“韃靼”等不同譯名。塔塔爾是蒙古族的部落之一,又稱韃靼,是“Tatar”的音譯。在俄羅斯和部分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國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草原遊牧民族。韃靼後來成了古代中國漢族人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
塔塔爾族主要是由伏爾加河畔的土著部落、操突厥語的保加爾人和欽察人以及跟隨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征的蒙古韃靼人逐漸融合形成的。中國的塔塔爾族就是他們的後裔。新疆的塔塔爾族是19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從沙俄統治下的喀山、烏法、圖曼、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遷來的。
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共處,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曆史上,塔塔爾族多居城鎮從事商業,不少人長期從事教育工作。
塔塔爾族的服飾十分講究,他們的傳統飲食也十分豐富,獨具民族風味。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木材、石塊等建築材料;多住套間,房外一般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塔塔爾族在各地建有一些具有歐式和本民族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物以其外形美觀、內部寬敞明亮、結實耐用等特點而受到各兄弟民族的青睞。
塔塔爾族多在秋冬季節結婚,婚禮在新娘家舉行。婚後,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幹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過小孩之後再返回男家,塔塔爾族把這叫“克亦吾萊提吾”。新娘生頭胎時在娘家分娩,給孩子起名,舉行搖籃禮。男孩滿7歲時舉行割禮。
塔塔爾族的葬禮按伊斯蘭教規定進行,但沒有為死者戴孝的習俗。
塔塔爾族過肉孜節、古爾邦節;傳統的民族節日有薩邦節等。薩邦節多在春天舉行,並開展摔跤、穿麻袋賽跑、叼匙競走、爬滑竿、賽馬等各種娛樂活動。
塔塔爾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主要民族樂器有“庫乃”“庫布茲”和“巴拉萊依”等,現在使用較廣的有手風琴、曼陀琳、吉他、小提琴等。古代韃靼人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維吾爾、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民族的舞蹈對它影響較大。塔塔爾族舞蹈動作活潑,節奏明快,男子多踢踏、跳躍等腿部動作,女子則多為手、腿和腰部動作,伴舞的音樂悅耳動聽。
塔塔爾族的文化水平較高。他們很早就接受了歐洲文化,並將其與本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塔塔爾族的文學藝術具有悠久的曆史。早在公元10世紀,古代韃靼人就有了文字,以後又產生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古典詩人哈裏的名著《玉素甫與祖萊哈》(長詩)、《克斯克巴西》和《克尼克遺訓》等詩篇。13至15世紀,又出現了庫吐叱的《赫斯拉與西琳》,馬合木提·保加爾的《比西凱尤裏》等作品。17至19世紀,塔塔爾人的文學事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比較有名的作家、詩人有阿不都拉·托卡依、瑪爾麗亞·庫裏、烏吐孜·伊姆亞尼、謝姆斯丁·紮克等。
塔塔爾族的教育事業發展較早,人口中知識分子所占的比例很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塔塔爾族就在伊寧、塔城等地開辦了一些宗教學校,學校裏開設有語文、算術等文化課。1949年創辦的伊寧塔塔爾學校,是新疆建立最早的少數民族新型學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