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婚姻有一整套固定程序,包括請媒人、擇日訂婚、送聘禮、請阿訇致婚訓詞等,舉行婚禮的過程中,還有“擠門”“對委”“擺針線”等獨特習俗,為婚禮增添了歡樂氣氛。
撒拉族居住的地方,山路崎嶇,黃河水急。過去撒拉族人多以驢、馬、騾等牲畜作陸上的交通工具,靠羊皮筏子或木筏擺渡,現在仍能看見勇敢的撒拉族人駕馭著羊皮筏子乘風破浪,往返於滾滾的黃河之中。
撒拉族過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聖紀節、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大小清真寺遍布撒拉族各個村落,是撒拉族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1949年秋,循化縣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循化縣召開第四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過充分協商,依據各民族人口多寡和經濟、文化等情況,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籌建循化撒拉族自治區(縣級)人民政府和文都、道幃兩個藏族自治區(鄉級)及循陽回族自治鄉。1954年2月24日,循化縣第一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召開,宣告“循化撒拉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9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規定,改稱“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黃河南岸,總麵積約2100平方公裏。地勢南高北低,黃河幹流自西而東橫貫縣境北部。撒拉族主要經營農業、畜牧業及園林業,並以加工犛牛細毛絨見長。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黃河岸邊的河穀地帶,海拔較低(1800米左右),氣候較暖,水利資源豐沛,是青海省的優良農業區之一。糧食作物以小麥、青稞為主,還播種豌豆、蠶豆、洋芋、玉米、蕎麥、穀子;油料以油菜、胡麻為主。循化地區盛產瓜果,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循化的土特產中蘋果、花椒、辣椒以其色香、味美、質優而聞名於省內外。循化縣東部和西南部山區分布著茂密的天然森林。循化縣還有駱駝泉、街子清真大寺、孟達天池、積石長峽、公伯風光、十世班禪大師故居、喜饒嘉措大師紀念館、文都大寺等旅遊景觀。
七、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於帕米爾東西操印歐語係東伊朗語族的塞人。現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國、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裏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在我國境內人口約為4.1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幹世紀分布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塔吉克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社會經濟、日常生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印歐語係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分為色勒庫爾塔吉克語和瓦罕塔吉克語兩種方言。由於民族交往頻繁,新疆許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許多世紀以來他們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穀裏安家落戶,春天播種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趕著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周而複始,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族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係腰帶,寒冷時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圓高筒帽。女子穿連衣裙,戴圓頂繡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歡穿長統野羊皮軟靴。用犛牛皮做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他們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和奶茶,並以肉食為上好食品,他們的住屋大都為正方平頂,以木石構築而成。由於高原多風雪,住房比較低矮,四周築土牆。夏季上山放牧時,多住氈房。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擬雄鷹展翅、飛翔回旋的動作。在民間古老的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征。主要樂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鷹的翅膀骨特製出來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除了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對每年三月的春節亦十分重視。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當時塔什庫爾幹居住著塔吉克、柯爾克孜、維吾爾、漢等6個民族。其中塔吉克民族約60%都在此居住,占塔什庫爾幹人口約78.1%。1954年6月,塔什庫爾幹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開幕,會議通過了關於成立相當縣級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區的決議,同時建立了自治區籌備委員會。1954年9月11日,塔什庫爾幹召開第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宣布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區的成立。在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中,塔吉克族代表占代表總數的83%。9月18日,召開自治地方成立慶祝大會。1955年,改自治區為自治縣。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位於中國西部邊陲帕米爾高原,東與莎車縣、葉城縣毗鄰,北抵慕士塔格山與阿克陶縣相連,西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與塔吉克共和國交界,總麵積2.5萬平方公裏,國界線長888.5千米。縣域內峻峰連綿,有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8611米)。許多山峰的高度也在海拔5000米以上,諸山之間的穀地一般也高達3000米左右。高山上終年積雪,冰川高懸,晶瑩耀目,景色壯麗。融化的冰雪彙流成河,奔瀉於千山萬壑之間。發源於喀喇昆侖山的葉爾羌河(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裏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流經自治縣的東部;由明鐵蓋河(卡拉起可爾河)和塔格郭巴什河彙合而成的塔什庫爾幹河流經自治縣的東部和北部。在山穀中的河流兩岸,有許多天然牧場、草場和可耕地,水源充沛,灌溉方便,為宜農宜牧理想之地。塔吉克牧民就分布在這些山穀裏。塔什庫爾幹縣的氣候為高原山區溫寒幹旱氣候,四季不分明,隻有冷季和溫季,冬長無夏,春去秋至,無霜期短,日溫差大。氣壓低,缺氧,空氣潔淨無汙染,透明度好,光照充沛,但熱量不足。太陽輻射量豐富,紫外線強,空氣幹燥,降水稀少。
塔什庫爾幹一帶蘊藏著許多礦產資源,主要有鐵、寶石、玉石、硫磺、水晶、矽、金、石棉、雲母、煤、銅、鎳、錫、石灰石等。其中鐵的蘊藏量最為豐富。
帕米爾高原地勢高,樹木較少,塔什庫爾幹縣森林麵積1625公頃,由山地天然林、河穀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數量多、分布廣的樹種主要有銀毛柳、密穗柳、沙棘、圓柏、樺樹等,東部山區有較多的落葉鬆、梧桐等樹木。全縣有可利用草場41.67公頃。縣內溫泉資源豐富,較大的溫泉有羊布拉克泉、塔合曼泉、馬爾羊泉、達布達爾泉等。珍稀野生動物有帕米爾盤羊、棕熊、旱獺、雪豹等。野生藥材有雪蓮、鎖陽、黨參、當歸、麻黃、紫草等。
莎車、皮山、澤普等地的塔吉克族居民,大都分布在離城市較遠的農村。這一帶地處塔裏木盆地西南部,地勢平坦,氣候溫暖幹燥,適宜於發展農業生產。
塔吉克民族熱情好客。對客人不論親疏、老幼和民族,凡是來客和投宿的過路人、生人都熱情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飲食、被褥來款待。長期以來,牧民依靠這種互相幫助,克服了旅行和遊牧時在人煙稀少的牧區不易獲得食物和宿處的困難。
八、保安族
保安族約有1.65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
保安族一直被稱為“保安回”。保安族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前後,從青海同仁地區遷居甘肅大河家地區,重新建立了新的家園。關於保安族的族源,由於缺乏曆史記載,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按本民族意願和所能接受的觀點是:保安族是元朝以來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同當地蒙、藏等各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保安族的區域自治是從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的。1952年3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和保安族人民的願望,成立了保安族自治鄉,由大墩、梅坡、幹河灘、崖頭高趙家四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組成。1954年4月2日,積石山地區又成立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這是一個多民族聯合的自治機構,下轄包括保安族自治鄉在內的10個鄉、30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共有保安、回等9個民族的24649人。1956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關規定和《國務院關於建立民族鄉若幹問題》的指示,保安族自治鄉改為保安民族鄉。
197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根據積石山保安族等各民族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報請國務院批準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0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的小積石山東麓。全縣東西長約37千米,南北寬約33.5千米,總麵積為909.97平方公裏。縣內最高海拔為4218米,最低海拔為1800米左右。全縣地貌可以分為四個類型:黃河河穀地區,黃土塬、梁峁溝壑區,低山溝穀及山前丘陵區,高寒陰濕、幹旱山區。屬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鑲嵌地帶。黃河從青海省循化縣經積石關進入積石山縣,是自治縣過境的唯一河流,縣境內全長約40千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9%,因此形成了冬春兩季幹燥,夏秋兩季濕潤,幹濕季節分明的氣候特點。
自治縣境內糧食作物共有89個品種,其中春小麥有45個品種,青稞8個品種,洋芋11個品種,玉米8個品種,豆類14個品種,油料作物9個品種,蔬菜作物14類40多個品種,瓜類作物4類17個品種。野生植物共有73科220屬,其中優良牧草48種;食用植物有十幾個品種,其中蕨菜資源較為豐富,是唯一打入國際市場的野生植物資源;野生藥材有90多種,年采集收購野生中藥材13萬斤左右。經濟果樹類共有3科5屬30種,其中冬果梨和薄皮核桃是地方特產。縣境內幹旱山區的花椒,色味俱佳,為調味佳品。境內有野生動物20多種,其中蘇門羚、蘭馬雞、雪雞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主要有花崗岩、矽鐵、銅、釩、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