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廬為室分兮旃為牆”——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亞遊牧民的居住習俗。兩千多年來,以遊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穹廬即氈房,由於哈薩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隻有易於搭卸、便於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忒哈拉”(圓頂房)是哈薩克族的定居房屋,冬暖夏涼。
哈薩克族及其先民飼養的伊犁馬和巴裏坤馬聞名全國。由於長期從事遊牧畜牧業,需要不斷移動,馬就成了乘騎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薩克牧民離不開馬,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遊動遷移、從事狩獵,都需要騎馬,他們有句諺語說:“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牧民轉場、運輸貨物,則常用牛車或駱駝馱運。
哈薩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蘭教。哈薩克族相信萬物有靈,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為崇拜的對象。從15世紀開始,哈薩克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在哈薩克牧民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北方遊牧民族原始薩滿教的一些成分。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很有特色,樂器種類繁多,樂曲豐富多彩。“冬不拉”為彈奏樂器,是哈薩克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拉奏樂器以“庫布孜”為代表,演奏起來聲音類似小提琴。吹奏樂器主要有“思布孜可”等。哈薩克族的打擊樂器也有很多,極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亞克”。這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相擊打,外形類似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薩克族稱之為“馬蹄音”。
哈薩克族民間樂曲十分豐富,古樸雄渾,優美動聽。哈薩克族最善於用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抒發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他們舞蹈的特點是用“動肩”,跳“馬步”。其動作感極強,能充分表現出粗獷剽悍的民族風格和剛健蒼勁而濃烈的草原氣息。
哈薩克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娛樂活動主要包括叼羊、賽馬、姑娘追和摔跤等,其中男女騎手娛樂活動“姑娘追”更富有情趣和浪漫色彩。
哈薩克先民的傳統節日是“諾吾魯孜”節,流傳至今,類似於春節,在陰曆春分日舉行。信仰伊斯蘭教後,哈薩克族每年都要歡度“肉孜節”和“庫爾邦節”。
哈薩克族的工藝是構成其遊牧文化的重要方麵,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繡和手工藝品。其中雕刻藝術和民間刺繡相當精湛。哈薩克族金銀匠手藝也有很高水平。他們常常用金、銀、銅和寶石、瑪瑙裝嵌在馬鞍、馬銜、馬鐙帶上,設計出各種賞心悅目的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議意見》。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麵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齎,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蕩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場。
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準,被烏斯滿匪幫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裏坤的哈薩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遷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並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域劃分的規定,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語。哈薩克族服飾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婦女夏季穿長花布連衣裙,喜用銀元或銀製品作裝飾,冬季外罩對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縫製。婦女頭戴白布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長及腳跟,頭巾左上端有飾品裝飾。年輕女子頭戴圓形花帽,冒頂由貓頭鷹羽毛作帽纓。冬天男子多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裏的大衣,腰束皮帶,右側佩有小刀,褲子多用牛皮縫製,名曰“夏裏巴爾”。因經常騎馬,男女都穿長統皮靴。
哈薩克族最主要的遊牧區在新疆伊犁地區,位於亞洲大陸腹地,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至300毫米,年平均氣溫較低。河流兩岸、山麓地帶、湖泊水泉周圍成為哈薩克族草原畜牧業和種植業活動的理想場所。
哈薩克族遊牧的草原地帶土特產、名貴藥材和山林資源都很豐富。地下資源也相當豐富,有金、銅、鐵、鉛、鋅等。如阿爾泰山,即為(蒙古語)“金山”之意,富蘊鈹、鋰、鉭、铌、銫、銣、鉿等82種稀有金屬礦藏儲量居全國之冠,該縣可可托海三號礦被稱為“天然礦物博物館”。
四、東鄉族
東鄉族人口為51.4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以及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臨夏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臨夏市、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一小部分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省區。
東鄉族源於蒙古族,13世紀後改信伊斯蘭教,14世紀後半葉聚居於東鄉地區的各民族融合形成一個單一的民族。東鄉族人講東鄉語,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無本民族文字。東鄉族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民歌稱作“東鄉花兒”。東鄉族服飾上帶有回族的特點,顏色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製成。婦女的上衣寬大長至膝蓋,衣領衣袖衣襟均繡有裝飾,套褲的褲管也滾有花邊,用飄帶束住。在節日裏,婦女會穿上高跟繪花鞋,包頭巾並插銀製飾物。東鄉族婦女的蓋頭分黑、綠、白三種顏色。女孩從七八歲開始戴綠蓋頭,婚後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男子頭戴平頂軟帽,分黑、白兩色。黑軟帽的平頂用六塊布縫成,隻有老教教徒才能戴。新教教徒則多穿製服和小翻領黑布麵大衣。男子不能蓄發,但留胡須。男子平日多穿短衫、深色坎肩,毛織的褐衣,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東鄉族人在婚禮上要跳“哈利舞”,今天已不常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能記起。東鄉族在宗教儀式中要表演一種曆史悠久的舞蹈“哲茲白”,舞者均為男子,形式多表現誦經的動作。
東鄉族因居住臨夏州以東(古稱河州,以河州城為中心,城周圍分東、西、南、北四鄉),東鄉便由此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曆代統治者以“東鄉回”稱之。這是因為東鄉族在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方麵,基本上與臨夏回族相同,在曆史文獻上常把它歸屬“回回”民族之內。人民政府經過民族識別工作,尊重本民族意願,確定為東鄉族。其自治地方命名為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自治縣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北部,縣城設在自治縣中部偏西的鎖南壩鎮。全縣總麵積為1462平方公裏。
東鄉族自治縣三麵環河,西北有黃河流經其境約30千米;東部有洮河環繞,流經邊沿地區約70千米;約20千米大夏河從西南流過,沿洮河和大夏河的唐汪川和喇嘛川鄉更有盆地特點。沿河地勢較高平坦,十分利於灌溉。自治縣腹部是群山壘壘,連綿不斷,沒有什麼河流。自治縣境內呈方圓形,地勢高峻,中間高突,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交錯,雖三麵環水,卻有80%左右的地方為幹旱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