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附錄一 中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1)(2 / 3)

維吾爾族喜歡吃麵粉製作的各種烤饢、拉麵、炒麵等。烤饢和抓飯是他們最常見的飯食,喜歡吃牛、羊肉,另外還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風味食品。維吾爾族群眾都喜歡喝奶茶、吃水果。新疆水果,品質優良,產量巨大,維吾爾族也因此成為全國人均吃水果最多的民族。有些水果還製成果脯,如葡萄幹、杏幹、杏包仁、哈密瓜幹、桃皮等。維吾爾族嚴禁吃豬肉、驢肉、狗肉和騾肉。羊肉串是維吾爾族的民族風味食品,如今已經走出新疆,深入內地城鎮,成為風靡全國的民族風味小吃。

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築具有明顯的幹旱地區建築特點。房頂多穹隆頂或平頂,牆壁較厚,拱形門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較大,用來采光。屋內砌土坑,供起居坐臥,又有火牆、爐灶,以取暖、做飯。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門忌向西開,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涼棚。有些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

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維吾爾族曆史上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紀,伊斯蘭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維吾爾地區占據統治地位,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庫爾班”節(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過節時,維吾爾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相互登門拜訪祝賀。在鄉村,每年3月22日還過“諾肉孜”節,迎接新春的到來。

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並道“色倆目”,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裏做客,要雙手摸麵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哇”,有時互相見麵時也做“都哇”。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有幾十種之多,其中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合奏樂器。達夫鼓是用手指敲擊的一種羊皮鼓,用於舞蹈和音樂合奏的伴奏。維吾爾族舞蹈的群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呐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包含有器樂演奏、歌舞和說唱等內容。在維吾爾族民間生活中,還有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娛樂形式“麥西熱甫”,將歌舞和民間遊戲很好地結合了起來,深受維吾爾族群眾的歡迎。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曆史上,維吾爾族曾使用過突厥盧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創製的回鶻文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台文等。現行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共32個字母,從右向左橫寫,稱為老維文。1960年以後,曾進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創製了一套新維文。1982年起恢複使用老維文。

維吾爾族有豐富的文學遺產,流傳至今的有《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烏古斯可汗傳》和《真理的入門》等。馬赫穆德·喀什噶裏的《突厥語大辭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樂智慧》均產生於維吾爾族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在維吾爾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雄史詩《烏古斯可汗傳》在維吾爾族民間廣為流傳,它對研究古代維吾爾族的曆史、文學和語言都具有重要價值。

維吾爾族生活的地方——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彙地,孕育過輝煌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曆史古跡。其中較著名的古城遺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3世紀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3世紀末)和樓蘭古城(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4世紀)等;吐魯番的伯孜克裏克千佛洞、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曆史見證;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吐魯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則是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

三、哈薩克族

我國哈薩克族人口總數已超過125.05萬(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於甘肅阿克賽哈薩克自治縣和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哈薩克民族主要由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共同融合而形成。從13世紀初鐵木真為首的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構成與曆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金帳汗國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麵。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地區,建立“白帳汗國”,並於14世紀一度強大,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15世紀初,“白帳汗國”王朝東部又分裂出了烏孜別克汗國。該汗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爾海裏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凶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蘇丹對阿布爾海裏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克烈和加尼別克蘇丹帶著自己的部落遷徙到楚河流域,在新的地區建立起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遊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這樣,大約在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755年,哈薩克中玉茲的可汗阿布齎與清軍定邊將軍正式接觸,建立了藩屬關係。

1864年,中俄雙方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占了中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一些哈薩克部落不願受沙俄統治,紛紛遷到中國境內。清政府對所轄哈薩克人在原氏族部落製度基礎上,實行千戶製。官員也分為千戶長、百戶長、台吉、公等。哈薩克人要交納賦稅,履行國民的義務,最終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統轄。

曆代哈薩克人民為守疆衛土,維護祖國統一作出了傑出貢獻。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主要與哈薩克族源有關的烏孫結盟,共同擊敗了匈奴貴族,才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土地並入中國版圖。

19世紀後半葉,沙俄武力征服中亞,強迫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西北大片領土,使大批哈薩克牧民遭受到殘酷統治。哈薩克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起義,打擊了沙俄在中亞的統治。《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強迫伊犁各族人民遷移,遭到哈薩克人民的頑強抵抗。不僅如此,在1855年火燒俄國“貿易圈”鬥爭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戰鬥以及阿勒泰地區的抗俄鬥爭中,哈薩克人民均表現了堅決反對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曆史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因而其服飾帶有較濃鬱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其飲食習慣也與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畜牧業緊密相關,以肉、奶、茶、麵等食品為主;而奶製品在哈薩克族飲食中的分量很大。奶製品的種類主要有鮮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酥酪、奶糕、馬奶酒等等。其中馬奶酒是哈薩克牧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