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回族在曆史上的科學成就(3 / 3)

伊斯蘭建築工程一個突出特點是,即使是最宏大的清真寺工程,也總是在短得驚人的時間內完成。穆斯林建築師常為他們的建築速度而驕傲。

3.伊斯蘭建築的環境和諧觀

伊斯蘭建築藝術和特征已自成體係。環境和諧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理念。這一理念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是伊斯蘭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伊斯蘭每座建築與其周圍的人、環境非常和諧,沒有嚴格的規矩左右伊斯蘭建築。隻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建造,世界各地眾多的清真寺,各自使用地方性的幾何模式、建築材料、建築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伊斯蘭的建築環境和諧觀。

伊斯蘭的建築環境和諧理論學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讓每座伊斯蘭建築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但是,在20世紀伊斯蘭建築的環境和諧觀被淡忘了。當代伊斯蘭建築,拱門和圓頂的傳統外觀嫁接於現代的高層建築之上,忽略了伊斯蘭精神和傳統文化。如何使伊斯蘭建築保持和伊斯蘭本質信念相關聯的風格和特色,為數眾多的人正在這條道路上探索著。理解伊斯蘭建築的本質,利用現代建築技術作為一個工具來表達這種本質。今日建築工程有很多利用新材料、新技術的探索、實踐的機會,這將促使伊斯蘭建築藝術變得更加豐富多彩。2005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建成的中華回鄉園整體建築群體現了伊斯蘭建築傳統風格和特色並有所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伊斯蘭建築藝術將再度複興。

(六)兵器製造方麵的成就

回族穆斯林在兵器製造方麵也有顯著的成就,這突出地表現在造炮技術上。元代初期,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將伊斯蘭國家的造炮技術引進國內,領導研製了一種用機械發石的炮。這種炮在蒙軍伐宋的戰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從而使“回回炮”名揚天下。據元朝史料記載,元朝因回回炮所取得的成就及技藝,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回回炮手總管府和都元帥府,招收軍匠,並在河南、北京、南京等地教習炮法。據一些地方誌記載,元朝時回回炮手軍匠數目極為可觀,規模龐大,回族穆斯林以精湛的製造技術和成就,為元朝時期中國兵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朝,隨著時代的發展,火藥武器的出現,回族穆斯林兵器工匠不斷吸收新的技術和材料改進兵器製造技術,實現了從石炮向火炮的轉換,他們製造的火炮、戰車等兵器,技術精良,威力強大。

在近現代史上,回族穆斯林繼續發揚兵器製造方麵的優良傳統,湧現出了丁拱辰、劉慶恩等愛國兵器製造專家。

丁拱辰曆經鴉片戰爭,深刻感受到振興軍事工業對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義,在林則徐等愛國人士的影響下,他棄商從事兵器研究,編著了《演炮圖說》《演炮圖說後編》《增補則克錄》《西洋軍人圖編》等軍事著作,並親自領導鑄炮40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兵器製造專家。

四川回族人士劉慶恩是又一位中國著名的兵器製造家,我國現代兵工學的開創者。早年,他曾參加過劉永福領導的抗擊法國侵略者的鬥爭,他還曾參加辛亥革命,並受孫中山先生的派遣,到德國學習製炮、用炮技術。回國後,他潛心領導兵器研究工作,在1915年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還製成大炮等多種新式武器,為祖國兵器工業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七)在礦冶、陶瓷方麵的成就

回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其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還兼營手工業、礦冶業和商業。據《元史》有關記載,元代的回族,除士兵和為官者外,還有許多工匠。工匠中有民匠和軍匠,軍匠專門製造武器,工匠主要從事礦冶業。又據《元史·百官誌》載,諸色目人匠總管府,秩正三品,掌管百工之技藝。《元史·刑法誌》也記載,諸匠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針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這些史實說明,元代時,回族匠戶的後裔很多從事祖傳的手工行業,其中從事礦冶業的回族匠戶數量眾多。據碑記、家譜和實地考查,許多回族的祖輩就從事開礦和冶金業。明代,回族礦冶技術已有很大的進步,礦冶業也發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眾多的回族匠人在雲南開采冶煉金銀,還出現了珠寶石開采業。據《明史·食貨誌》記載,寶石珠玉多出自雲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產寶石,在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被稱為“回回石”。

由於回族匠人在采礦業方麵的成就,在當時社會上有“無礦不回”之美譽。回族工匠在采礦、選礦、冶煉以及鑄造、鍛造方麵,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過程。清朝時期,回族礦冶業的技術、規模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特別在銀、銅、錫方麵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居領先地位,還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煉村寨。雲南回族的冶礦業更是蓬勃發展,成為雲南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支柱產業。回族冶礦業在這個時期不僅生產量大,而且在商業投資、經營管理和礦冶技術方麵都有極大的發展,造就了大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辦礦、冶煉方麵的高級專門人才,還形成了一些有冶礦特色的工廠。回族工匠在冶礦方麵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陶瓷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曾在唐宋達到鼎盛時期。明代陶瓷是繼唐宋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表花、霽紅、五彩、鬥彩等在當時都是聞名於世的名瓷,其製造工藝達到了陶瓷藝術之頂點,明代陶瓷工藝之所以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地,取得輝煌成就,與明代重視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陶瓷之路的繁榮有著很大的關係,特別是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有著密切的聯係,而中國和伊斯蘭文化交流與回族的努力有著直接的關係。

傅統先生在《中國回族史》一書中指出:“明代藝術品以陶瓷銅器為最著,而回教促成此種上品之力量尤多。”充分說明了在明代陶瓷業的發展中,回族先民所起的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引進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陶瓷色料、式樣、裝飾和工藝。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陶瓷工藝,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很早掌握了陶瓷上彩上釉的技術,後來又將波斯人燒製五色琉璃的技巧加以改進,在世界上開拓了彩瓷加工法,取代了傳統的鑲嵌細工。此後他們還發明了青花瓷,這些工藝先後被回族先民帶到了中國。到了明代,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回族先民進一步引進了伊斯蘭“蘇麻離青”“回青”“霽紅料”等色料以及伊斯蘭瓷器的式樣造型,如抱月瓶、長頸方口折壺、天球瓶、八角燭台、長頸水罐、仰鍾式碗等,此外還引進了華麗的幾何、植物圖形和書法等帶有濃鬱伊斯蘭色彩的圖案裝飾。

二是回族商人在瓷器貿易出口中的突出作用。明代瓷器貿易額與以前各朝相比都極為發達。因這一時期瓷器輸出的對象主要是亞非廣大的伊斯蘭地區,因此回族商人在輸出貿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遠征貿易中,有眾多的回回穆斯林擔任要職,鄭和船隊主要以瓷器與許多國家進行交易。

同時,在明代瓷器輸出貿易和民間交往中,由於與貿易輸出國特殊的宗教淵源,回族商人成了民間瓷器貿易的主體。據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所載:“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貿易被中國的回回穆斯林商人們所壟斷。當時,不少的中國回回穆斯林商人來到阿拉伯國家,因宗教淵源,他們勢力強大,而且擁有一定的權力,在阿拉伯國家的宮殿裏可以自由地出入,接受國王委派他們在中國購買瓷器和珍寶的任務。”

我國的回回穆斯林商人們和阿拉伯國家的人們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宗教,因此,當這些國家的國王和商人委托他們在中國出口瓷器上銘寫阿拉伯文作為紀念,也就比歐洲國家要求銘寫英文等外文字母方便多了。這些促進了明瓷大量輸往伊斯蘭地區,得到了那裏上至國王下至王公貴族以及一般平民百姓的喜歡,他們對明瓷的偏愛和需要,又形成了明瓷外銷的大市場,從而促進了我國陶瓷工藝的進一步提高。而這一地區大批的陶瓷訂貨,使得具有典型伊斯蘭文化色彩的阿拉伯、波斯陶瓷式樣、紋飾及風格,引入了明瓷的製造工藝中,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這正是回族對我國陶瓷業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