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回族風俗習慣(3 / 3)

2.回族文字

回族日常生活中使用漢文,在宗教活動時使用阿拉伯和波斯文。過去在不識漢字的回族人中間,特別是阿訇們常使用阿拉伯字母來拚寫各自的漢語方言,這種記錄漢語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兒錦”。

小兒錦的產生,有兩種說法:一是唐宋時期來華的穆斯林為學習漢語,曾用阿拉伯字母作為拚寫漢文的工具;二是小兒錦產生於經堂教育誕生前後,經堂學員們為了記憶、掌握、消化所學經文,用阿拉伯字母拚寫漢字以作注釋和筆記。

小兒錦在公元7世紀中葉就已在回族人民中間應用。小兒錦的使用範圍首先應用於經堂教育,其次是宗教生活中的應用,再次才是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它是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

3.回族姓氏

回族先民原本隻有名字,即回回名,亦稱經名,而沒有姓氏。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采用漢文姓名製度立姓定名,同時又堅持伊斯蘭教的命名製度和儀式。

回族家庭有嬰兒出生後,第三天或第七天,請當地教長或清真寺阿訇到家裏給嬰兒起宗教名字(經名)。阿訇或教長先對著嬰兒低念大宣禮詞“邦克”(招拜詞),再念小宣禮詞“戈麥”(招呼詞),然後在嬰兒耳朵邊吹一下(男左女右),意為嬰兒出生後,把他從清真寺之外召喚到清真寺之內,從此成為一個穆斯林。儀式舉行後,擇取伊斯蘭教先知、聖人、賢哲的名字(隻讀原音,不作漢譯),如男性擇取爾撒、努海、阿裏等,女性擇取法蒂瑪、阿伊莎、赫蒂徹等,作為新出生的穆斯林的名字。根據父母姓氏所取的漢文名字,回族俗稱官名,在山區有些人直到長大上學或步入社會才起官名。

也有把孩子的經名當作乳名,有的予以簡化,且帶方言“子”“兒”,當作愛稱。如稱穆罕默德為“默罕子”,稱賽裏麥為“賽麥兒”,還有的在經名前冠以姓氏稱之,如馬穆薩、王尤拜、周合裏等。近代以來,有些回族穆斯林在漢文名字前冠以經名,采取漢文姓名和經名聯名製,如穆罕默德·阿裏·馬傑等。

回族立姓特點:

一是取伊斯蘭教先賢和祖輩名字中的一字立姓。或者取自回回原名的譯音。如阿合馬之裔取其前輩名字的尾音立姓,馬合馬沙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首音立姓。

二是取自穆罕默德在中國明代以前的譯名馬合麻·馬哈謨德,這樣回族多取其首音“馬”立姓。宛葛思在中國譯為萬尕斯、旺歌師、斡歌士等。後回族取其諧譯音以萬、王、宛、安立姓者居多。

三是以祖輩的名字分為數姓。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馬、丁、白等姓外,賽、撒、速、忽、納、閃等都取自祖輩名字。如賽典赤長子納速拉丁,其後代分別以納、速、喇、丁為姓,今寧夏永寧縣納家戶村就有納姓回族2000餘戶。

四是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皇帝賜予的,其後代就沿用此姓,如李、達、答、張、沐、陝、鄭、朱、金等姓都是皇帝賜姓。

五是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如回、楊、鎖等姓。

六是漢族等民族融合於回族後出現了漢、蒙等姓氏,如周、劉、陳、孔、鐵、脫、朵、妥、火等姓。

目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大姓為馬、楊、丁、白、納等姓。

(九)回族穆斯林朝覲

以下通過我國穆斯林麥加朝覲領隊親筆紀實文章介紹中國穆斯林麥加朝覲全程活動內容。

1.初抵麥加

麥加,是穆斯林的第一大聖地,是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和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在阿拉伯語中,麥加是“吸吮”的意思。從穆罕默德率眾於伊斯蘭教曆10年(公元632年)組織第一次儀式齊備的朝覲到現在,這一重要的宗教活動已延續了一千多年。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年複一年地來到這裏,吸吮宗教的知識和珍貴的精神乳汁。

我們乘坐中國民航的哈吉包機前往聖地麥加。16日淩晨1點左右,飛機抵達吉達哈吉機場。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是專為世界各地的哈吉出入境建造的。當沙特海關工作人員看到中國哈吉統一著裝、精神飽滿地走下飛機,主動配合檢查時,舉起拇指,連聲說“中國好”,表達他們對中國穆斯林的特殊友好感情。走出機場正是午夜,我駐吉達總領館的杜總領事早已率人在機場外等候,歡迎來自祖國的哈吉。令初到異鄉的哈吉們深為感動,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謝領事館官員,也感謝國家對朝覲者的深切關懷。

2.副朝

代表團到達下榻地點後,稍事休息,便虔敬地洗好“烏斯裏”(大淨),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拜謁禁寺、轉天房,履行副朝功課。

禁寺坐落在麥加市中心,是伊斯蘭教第一大寺,總麵積達30.9萬平方米,再加上周圍寬闊的廣場,可容納百餘萬穆斯林同時禮拜。為了保持伊斯蘭教的尊嚴和神聖性,禁寺絕對禁止非穆斯林進入,即便是國家元首、外交使節,也不例外。禁寺建築龐大,氣勢恢弘,結構嚴謹,裝飾華貴,莊嚴肅穆,典雅大方,充分體現了阿拉伯建築的典型風格。64道拱形大門,95個出入口使禁寺四通八達。地麵鋪以白色大理石,在陽光的輝映下,光彩奪目。圍繞禁寺的9座高達90米的白色宣禮尖塔,直刺藍天,極其壯觀,給人一種莊嚴神聖之感。

禁寺的中心是天房——克爾白。鑲嵌在天房東南牆角上的黑褐色隕石(玄石),直徑約30厘米,是轉天房儀式的起點和終點。禁寺東南方有一金色圓頂小亭,連同基座約3米高,四周用透明玻璃封閉。玻璃內罩有一塊石頭,這就是著名的易卜拉欣駐足處。據說當年易卜拉欣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建築克爾白天房,石頭上還有他留下的深深腳印。

在對禁寺有了大致了解後,我們依照儀式規定,開始副朝功課。首先是以玄石為起點,轉天房7圈。因為幾十萬人同時轉天房,所以十分擁擠。為了怕出意外,我上到禁寺的二樓長廊。這裏人雖少些,但長廊的柱子及其他建築物又使人邁不開步子。最後,我上到禁寺三層的平台上,在這裏圍繞天房一圈有1400米。平時缺少鍛煉的我,赤腳走在堅硬的大理石地麵上,還不到4圈,就感到兩腿發酸,舉步維艱,有些堅持不住。可看看別的哈吉,不分男女老幼,無論強壯瘦弱,都在口誦祈禱詞,虔誠地轉行著。為何自己就受不了這點磨難,不能完成朝覲功課呢?想到這裏,我鼓足勇氣,堅持轉完了7圈天房。然後,去易卜拉欣駐足處附近,禮了兩拜。接著,又按規定在位於天房東北的薩法和麥爾臥兩山之間奔走7趟,總共行走12000多米。雖然兩腳都起了血泡,但也有生以來第一次嚐到了完成副朝功課後的自豪與歡欣。禁寺周圍有500多個飲水處,轉完天房的哈吉們可以任選一處,痛痛快快地喝杯“讚目讚目”(滲滲泉)水,不僅充滿了對安拉的感激和對先知的懷念,而且甘洌的泉水沁人肺腑,讓人勞頓盡消。

3.洗天房

1月17日晚10時,沙特朝覲部通知我,18日下午1時參加洗天房儀式。這突如其來的好消息,令我喜出望外。洗天房的儀式非常隆重,隻有參加朝覲的國家元首、沙特王公大臣、宗教領袖、駐沙使節和朝覲團長中的少部分人才有機會參加。在我國,迄今為止參加這一活動的人屈指可數。我能被邀請,真是三生有幸。這是我們國家強大了,2000萬穆斯林在國際上有地位、受重視的生動體現。

18日下午1時,我準時來到禁寺附近的沙特王宮會議大廳,與其他七八十位貴賓一起,從警衛人員組成的人牆中依次走向天房。當286公斤黃金鑲成的金門徐徐打開時,禁寺內數以萬計的哈吉向著天房舉手致意。如果說哈吉是“真主的客人”,那麼進入“真主的房子”的哈吉“賽瓦布”(指真主的報酬)就更大了。當我登上階梯,雙腳邁進天房時,看到一些人激動得小聲啜泣著叩頭禮拜,我則睜大眼睛,先環視天房,盡量看個明白,看個夠。原來天房內是空的,裏麵沒有任何崇拜物。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軍收複麥加後,就搗毀了克爾白殿內360尊偶像及多神崇拜的祭台,隻留下那顆玄石作為轉天房起點與終點的標誌。真主無形無像,但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就更加凸顯了天房的神聖性。天房由彌足珍貴的三根沉香木柱支撐著屋頂,頂上有很多有規則的方格,用阿拉伯文書寫著“清真言”或曆次修建的記錄。四麵牆壁用青綠色大理石貼麵,地麵則鋪滿白色大理石。一盞水晶吊燈把天房照得通明,幾案上香爐內薰香嫋嫋。整個天房顯得那麼溫馨、和煦、肅穆與聖潔。

眾所周知,世界任何地方的穆斯林禮拜必須朝向天房。而在天房內禮拜,則朝向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都是可以的。我選擇了朝東的方向,因為我的祖國在東方,那裏有我的13億各族同胞,有我2000多萬穆斯林兄弟,在天房裏我祈求真主賜福給我的祖國和人民。洗天房隻是象征性地擦拭天房牆壁或地麵,並不是用水去洗。一進天房,有的人就用事前準備好的白布擦拭,有的用阿拉伯頭巾或阿拉伯袍,有的則脫下西服、解下領帶擦拭,然後當作聖物加以珍藏。我沒有這樣做,而是用雙手輕輕撫摸、拂拭光滑的牆壁,用自己的手在天房內抹去自身的汙點與過錯,借以洗滌個人的靈魂,使它純淨、完美、高尚,用自己的語言、善行努力做出善表。當我完成洗天房儀式,戀戀不舍地走出天房時,不想馬上被哈吉人群包圍起來。不分國籍和民族,不分語言和膚色的老少穆斯林,爭先恐後地與我握手,熱情地道“色蘭”祝賀,並以此“沾吉”。尤其是中國哈吉,見到洗天房貴賓中有自己國家的代表,更感動得熱淚直流,很快地聚攏來,紛紛握住我的手,卻喃喃地說不出話來。後來,我們十幾個中國哈吉站成半圓形,在眾人的注目下驕傲地看著天房,麵向東方,共同舉意接個好“都阿”:祝願我們偉大祖國更加強盛,祝願全國穆斯林生活幸福。

4.正朝

按照朝覲規定,希吉來曆(伊斯蘭教曆)的12月8日至13日是大朝(正朝)的日子,在規定的日子完成所有規定功課的人,才能成為哈吉。

希曆12月8日,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哈吉再次受戒後,進駐麥加城東南7公裏處的米那。翌日晨禮時,再由米那到距麥加東南25公裏處的阿拉法特(阿語“相認”之意)站駐一天,是為大朝日。這是興奮、敬畏、讚頌和知覺的一天,是朝覲的要素。缺少這一天的功課,整個朝覲被視為無效。在阿拉法特站駐到黃昏時分,動身返回米那途中,要在一個叫穆茲得裏法的地方停留,按規定做完拜功,抽空在地上揀拾49顆或70顆花生大小的石子,準備射石打鬼。晨禮後返回米那。這一係列活動中,哈吉們都要赤腳或穿拖鞋,同樣披戒衣,在同一夜空下宿營或住在30多萬頂帳篷的沙地上,這裏沒有貧富、尊卑的區別,人人一律平等。

希曆12月10日是宰牲節。據傳,易卜拉欣為了表示信主的真誠,決心犧牲自己的兒子伊斯瑪依,但受到魔鬼的阻撓。易卜拉欣在米那的路上投石,終把魔鬼趕跑。然後去宰自己的兒子獻祭。真主看到他如此真誠,就賜他一隻黑頭白羊替代他兒子。這就是投石打鬼與宰牲節的來曆。這一天,要宰上百萬隻羊(很多哈吉要到指定銀行交宰牲費),冷凍後無償分發給非洲等貧困國家和地區的穆斯林。我把49顆石子裝在袋內,隨隊來到射石場。原來“鬼”是用砂石鋼筋混凝土築成的3個30米高、大小不一的石柱,象征著當年阻擋易卜拉欣的魔鬼,人們憤怒地將石子依次投向石柱,意味著驅除自己身外的惡魔與誘惑,連同自己的私心雜念一同投擲出去。在完成了射石打鬼、宰牲,開戒後我成了一位哈吉,身心感到無比純淨與輕鬆,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與喜悅。

朝覲隨想:據統計,今年參加朝覲的人數達192.4萬人,來自世界175個國家和地區。人們也許要問:為什麼那麼多人長途跋涉、曆盡艱辛去朝覲呢?朝覲的意義何在?從這次親身經曆中,我體會到,朝覲體現了伊斯蘭教的團結、和平與平等,有利於提高穆斯林道德修養和遵紀守法觀念。首先,朝覲充分顯示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團結和力量。按規定,朝覲者要在希曆12月8日至13日,同一時間,沐浴、受戒、轉天房、站駐米那和阿拉法特、射石、宰牲等,近200萬人在同一地方,完成同一儀式,這是全世界穆斯林團結與力量的集中展示。其次,朝覲昭示著伊斯蘭教是和平的宗教。禁寺不僅是禁止非穆斯林入內,而且在規定的範圍內,禁止流血。哈吉受戒後必須戒除各種淫穢、紛爭、咒罵,從而禁止戰爭、流血、暴力和恐怖。今年的朝覲是在美伊戰爭的前夜進行的。沙特政府因此嚴禁與朝覲無關的各種宣傳、集會,全力保障朝覲的嚴肅性和棄惡揚善、寬容、仁和的氣氛。第三,朝覲也反映了伊斯蘭教的平等精神。朝覲者必須受戒,這是天命。上至國家元首、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男性皆著兩塊白布,同樣赤腳或穿拖鞋,不分貧富貴賤,沒人搞特殊。大家以哈吉相稱,表現出真正的平等、謙讓與互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