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回族風俗習慣(2 / 3)

回族服飾特點是風格簡潔。回族服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即男人戴白帽,女人圍蓋頭。

男子們喜愛戴用白布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繡上精美的圖案。宗教職業者和老年持重者頭上多戴黑色或白色的“太斯達勒”,帽子均為無簷帽,這種無簷帽方便回族穆斯林做禮拜(叩拜時前額鼻尖均要著地)。

回族婦女戴蓋頭。蓋頭是用絲、綢、紗、絨等精細料子製成,能把脖頸、頭發、耳部及首飾全部護嚴,前麵稍短,遮住前額,後麵略長,垂在後背。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

在服裝上,回族老人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年婦女有紮褲腿的習慣。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紮耳孔戴耳環的習慣。男青年喜愛穿白色或青色的“中擺”,即直領對襟中式大衣。老年婦女,特別是農村老年婦女,喜歡穿藍布大褂或青布大褂。青少年女子則喜歡穿紅、綠、藍色衣褲。有的還在鞋幫、襪底上繡花。另外,回族姑娘從小就有佩戴金銀首飾的習慣。一般在7歲時就紮耳眼,戴銀耳環。回族成年男子還喜歡留胡須。

(五)回族文藝、體育

1.回族音樂

回族音樂包括經堂音樂和民間音樂兩大類。

經堂音樂是指回族穆斯林在禮拜和各種宗教活動中詠誦的《古蘭經》和讚主詞,是在繼承伊斯蘭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既有伊斯蘭教音樂的特點,又有回族自己的特點。虔誠的穆斯林每天都用高亢、優美、洪亮的音調進行五次禮拜,加之主麻聚禮、三大節日會禮等重要場合的讚聖等,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回族穆斯林經堂音樂。

民間音樂中,花兒是回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高腔山歌,被公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回族民歌,花兒以其優美的旋律、纏綿的意緒在西北民歌中獨領風騷,是祖國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回族中還流行著許多自娛性樂器,雖然外觀簡陋,但奏出的樂曲都十分動聽。民間主要自娛性樂器有口弦、咪咪和哇嗚。

“口弦”通稱“口口”,是一種以吹奏口弦並伴以即興表情動作的民間娛樂形式。口弦分兩種:竹製長三寸,扯線發音;鐵製長一寸半,撥鉤發音。口弦兩端亦可係上絲穗、珠子等墜飾。

“口弦”主要流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海原、固原一帶的回族婦女中間,她們往往用彈口弦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有時婦女之間用口弦相互對彈,既像是對歌,又像是談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黃昏,圍暖或歇涼時,往往撥動口弦自然起舞,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口弦的音調柔美深沉,節奏多變。有的歡樂明快,如“雀舌頭”,似枝頭鳥雀,歡噪晨暉;有的壓抑沉鬱,如“簷滴水”,似秋雨連綿,如泣如訴;有的樸實無華,如“駱駝鈴”,似運貨路上,駝鈴叮咚等等。吹口弦時,通過坐、站、走各種彈口弦的動作,用上身的嫵媚搖動、胯部的柔動、腳步的悠閑輕盈等進行表達自娛。

2.回族舞蹈

在回族舞蹈中,主要流行宴席曲舞、湯瓶舞和踏腳舞三種民間舞蹈。

宴席曲舞是回族民間音樂的重要品類,主要在婚禮喜慶時演唱,文雅健康,內容豐富,曲調多樣,通常由兩人表演。當宴會進入高潮,賓客興致高漲之時,便有人“漫”起花兒,載歌載舞。宴席曲舞舞蹈動作是固定的,所唱曲目可隨時更換。

湯瓶舞由回族生活習俗演變而來。回族有愛清潔的傳統,日常生活中的洗浴,或者“禮拜”前的洗浴,均離不開湯瓶這一特有的洗浴工具。據說湯瓶舞最早是小滿拉(清真寺中的習經學生)沐浴時逐步生成的純自娛性舞蹈。

踏腳舞主要流行於寧夏涇源縣境內的園子林,其形式很像一種展現男子陽剛之氣的競技性體育活動,武術成份濃,舞蹈要素弱,可以看作武、舞交融的結晶。

3.回族武術

回族武術根源悠久,回族穆斯林把練武尊為“遜爾”,意思是高尚的“聖行”。主要的武術形式有回回十八肘、穆斯林八卦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伊斯蘭湯瓶功、穆聖拳等。

清代乾隆皇帝曾說:“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新中國成立前,由於社會不安定,回族人民為了健身自衛,學拳練武的人比較普遍。民間有一句諺語說:“學得一身武,走遍天下無人堵。”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流傳於吳忠、靈武一帶民間的有張家槍、何家棍、馬家軟功和固原等地的“回回十八肘”等。另外,六合拳、梅花棍、母子棍、鏈枷棍、三尺鞭、花劍、十路彈腿等也廣為流傳。在清末民初年間,有兩位馳名西北的回族拳師威振綱、陳保富,他倆被人們讚道:“威振綱的鏈枷棍神仙難躲,陳保富的鬼頭刀萬夫莫當。”

新中國成立後,回族老拳師們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們為我國的體育武術事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1984年10月到1985年2月,寧夏開展了武術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給一些回族老拳師錄了像,挖掘搶救了80歲以上的老拳師掌握的具有回族特色的稀世拳種。在這次挖掘中,90歲高齡的於誌祥老阿訇和89歲的回族老拳師居奎把自己的穆斯林八卦太極拳、魚尾劍、回回十八肘和穆聖拳、穆林拳全部貢獻了出來。這些拳法,拳式大都有“都哇依式”“湯瓶式”等穆斯林生活習慣特點。

回族穆斯林素有習武學拳的傳統,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們都可以見到他們以清真寺為中心訓練場所,習武弄棒,鍛煉身體。訓練他們的武術教練,有的是素孚眾望的阿訇,有的是穆斯林武術家。如山東益都(青州)城關的兩座清真寺內,都有武術場,其中東關寺的武術教練是當時在任的阿訇米成起。又如濟南清真寺內,曆史上也曾設有武術場,在那裏任教練的是著名穆斯林武術家左雙臣、陳寶平、李毓琛等人。時至今日,山東回族穆斯林還保持著這個傳統。陽穀縣張秋鎮清真寺阿訇武貴祥,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在寺內辦少年兒童業餘武術學校,培養學員300多名,被評為全國少年兒童業餘體育學校的優秀教練員。

(六)回族婚俗

回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製。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特點。結婚時除先向政府履行結婚登記外,還須請阿訇舉行宗教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證婚詞),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嬰兒出生時先要請阿訇起“經名”(即由阿拉伯語表達的名字)。在與外族通婚問題上,一般都是回族男子娶外族女子,回族女子嫁給外族男子的甚少。

(七)回族喪葬

回族的喪葬簡易,實行土葬,主張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洗埋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按伊斯蘭教的習慣進行。人死亡稱“無常”或“歸真”,忌用“死”字;把遺體稱作“埋體”;稱殯禮為“送埋體”;亡人的麵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麵、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甲和腳趾甲,清除汙垢;要用湯瓶澆水洗淨埋體。遺體要用白色布裹起來,裹布叫“克凡”。遺體要放在屍匣內,屍匣稱“塔卜”。回族認為“亡人入土為安”,葬穴為長2米、寬1米、深約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側挖一洞(以平放遺體為限)。當埋體按照教規放入洞內後,再將洞門用土坯封住,並用黃土填滿直坑,在上麵築起拱形土堆,作為標誌。亡人在下葬前還要進行贖罪儀式,叫做“菲迪耶”,即象征性地舍散錢財,同時還要給前來送埋體的人散乜貼以求得真主對死者的赦免。在墓地要站“折那孜”,即舉行祈禱儀式,送葬的人由伊瑪目帶領麵向西為亡人進行祈禱,誦讀《古蘭經》的有關章節。

(八)回族節日

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即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也是回族的盛大節日。

回族在節日期間,一般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會禮前後,四麵八方的回族穆斯林老小彙集在一起共同慶賀節日,相互交流感情,暢敘情懷,加深友誼。一些平日有誤會、矛盾的親朋好友,節日期間通過長者牽線搭橋,相互致“色倆目”問候,並表示道歉。

近幾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還互相交流經濟信息等。另外,回民參加聚禮時,清真寺阿訇都要宣講伊斯蘭教的曆史知識和教義教律等,使大家接受一次教育。

(1)聖紀節

聖紀節,亦稱聖忌節、出生節。相傳穆罕默德誕辰(公元570年)和逝世(公元632年),都在伊斯蘭教曆3月12日這一天。穆斯林為了紀念穆罕默德聖人,在他誕生和逝世這天舉行集會,後逐漸發展成了伊斯蘭教的節日。

節日活動多由清真寺主持。屆時,穆斯林要穿戴整潔,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聽阿訇念經,頌讚聖辭,宣講穆罕默德的曆史及其創建伊斯蘭教的功績。

(2)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伊斯蘭教曆10月1日為開齋節,是穆斯林在順利完成一個月的齋功後喜慶開齋的日子。各國穆斯林都很重視這個日子。這天“會禮”之前,穆斯林要沐浴、用香,穿整潔的衣服。上午到清真寺舉行“會禮”活動。“會禮”後,相互祝賀節日幸福。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每當這天,自治區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領導同誌都分頭向穆斯林祝賀節日。穆斯林各家都備有油香、饊子、油炸果子、香茶等,招待賓朋,互相贈送節日食品。

伊斯蘭教曆每年9月為齋月。因伊斯蘭教曆沒有閏月,每三年就比公曆少一個月,所以按公曆計算,齋月並沒有固定的日期。齋月期間,穆斯林隻許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這叫守齋(亦稱封齋或把齋)。齋月的開始和結束,一般都以見新月為準。齋月結束,於伊斯蘭教曆10月1日開齋。

(3)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又稱為宰牲節、忠孝節。“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意謂“宰牲獻祭”。時間是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宰牲節”是根據這樣一個典故流傳下來的。據說,有一天夜裏,先知伊卜拉欣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親自宰殺自己的愛子伊斯馬儀向真主表忠。第二天早晨,伊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麥加城的郊區“米那”山穀執行主命。伊斯馬儀聽父親講述了原委之後,毅然地說:“父親,您執行真主的命令吧!我會忍受一切的。”當伊卜拉欣舉刀就要動手的時候,安拉派來了天使,送來一隻黑頭羊使其代替伊斯馬儀作祭品,並且真主降下默示:“伊卜拉欣啊!你已經忠實地按夢裏的指示做了。我就這樣慈憫一切行善的人。這一天除宰牲獻祭,還要到清真寺舉行“會禮”等活動。每年這一天,五大洲各國數百萬穆斯林雲集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遊轉天房“克爾白”,住阿拉法特山,舉行一係列儀式。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朝覲活動。

節日裏,一般家庭都要宰1隻羊,有的還宰牛、宰駝。屠宰的牲畜肉不能出售,按規定將一部分送給清真寺、窮人和親友鄰舍,剩餘的自用,還要互訪親友,饋贈油香,相互祝賀節日,並為先人上墳誦經。

(八)回族語言、文字、姓氏

1.回族語言

我國回族分布全國,主要和漢族雜居,所以回族主要使用漢語文。漢語文在幫助回族接近漢族的經濟和文化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除了使用漢語外,回族和其他民族雜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並受到他們文化的影響。

回族在形成一個民族時,已通用漢語,但在本民族的族群交往和宗教活動中,時常夾雜不少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和一些專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語。例如“安拉”(真主)“古蘭”(古蘭經)“頓亞”(世界)“哈迪斯”(聖訓)“台克迪爾”(命運)“法依代”(利益)“加瑪勒”(俊美)“因散”(人類)“阿斯曼”(天)“杜什曼”(敵人),允許稱“口喚”,禮拜稱“乃瑪孜”,亡人稱“埋體”,死亡稱“無常”“歸真”等等。

回族人稱清真寺的教長和領禮拜人為“伊瑪目”,把到過麥加朝覲的人稱為“哈吉”。伊瑪目在中國又叫阿訇。阿訇分為“治坊阿訇”和“掌學阿訇”,治坊阿訇又稱“開學阿訇”,在教坊內主持宗教儀式,料理婚喪事宜,開經講學,同時還擔負著培養“滿拉”(學生)的任務。掌學阿訇即二阿訇,其任務是協助教長搞好宗教事宜。“滿拉”又稱“海裏凡”,是指在清真寺學習宗教經典和宗教知識的穆斯林。“穆斯林”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伊斯蘭教的信仰者、順從者。“穆安津”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宣禮者”(即傳呼穆斯林禮拜的“喚禮者”)。“寺師傅”,阿拉伯語叫“穆紮維爾”,指在清真寺內管理寺院、打掃衛生、燒水、傳令、敲梆子的內勤人員。“學東”在阿語中叫“穆特完裏”,主要負責接待上層宗教人員、征集學課雜費、管理財產糧款、應酬大型宗教活動等,其任務是管理教坊內的寺務,執掌或主持清真寺的各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