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納家戶清真寺及“中華回鄉園”
納家戶清真寺曆史悠久,位於寧夏永寧縣楊和鄉納家戶村。據記載為元初貴族納速拉丁之後裔納姓子孫從陝西移居寧夏後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建,距今已有480年曆史。
該寺融阿拉伯風格和漢唐建築藝術為一體。五道拱門,供穆斯林和遊人出入。拱門正中門楣書“納家戶清真寺”,兩側楹聯,上聯“遵主命活潑中顯值性”,下聯“順聖行精微處在無言”。寺院主體建築禮拜大殿是一座歇山卷棚大屋頂建築,由四座五尖歇山脊連接三座卷棚脊組成大殿頂蓋,山脊鱗比,錯落有致。蓋上飛簷雕塑雲龍,口滾圓珠,淩空欲飛;蓋下花拱上有“雙龍戲珠”“鳳凰戲牡丹”“丹鳳朝陽”等主雕,並鋪以草木花卉相輝映。殿堂由100多根直徑為60厘米的木柱與牆壁順序撐起,堂麵闊5間,進深7間,麵積1102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多人禮拜;拱門兩側飾有銀色《古蘭經》文浮雕四幅,肅穆莊嚴。禮拜大殿門上懸有5塊複製而成的名人贈匾。
納速拉丁之子孫題:吾家棄秦移居西夏吾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年
陝甘總督楊遇春道光五年題:古教正宇
武衛後軍統領董福祥光緒二十三年題:道本古初
寧夏護馬使馬福祥民國二年秋題:清淨光明
禮拜殿門前對稱有兩棵國槐,距今已有百餘年樹齡。院內青鬆、槐樹四季常綠,環境幽雅。
中華回鄉文化園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回族風情園,是一座傳統伊斯蘭建築特色與現代建築理念集成創新的精典建築群。它位於永寧縣納家戶清真大寺北側,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處。中華回鄉文化園主要建築包括主體大門、回族文化博物館、回族禮儀大殿、回族民俗文化園、回族商貿飲食街、國內著名清真寺微縮景觀等,是一個濃縮了中國回族曆史文化、建築藝術、工藝美術、民俗風情的現代化的大型民族民俗文化景點。現已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宣傳中最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園區。
中華回鄉文化園內回族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一座回族博物館。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回”字形,該創新設計達到了展覽空間、觀展路徑最科學合理的境界。回族博物館內分為五個展廳:一號展廳為“中國回族的曆史淵源”,二號展廳為“伊斯蘭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三號展廳為“中國回族的形成以及風俗習慣”,四號展廳為“回族對華夏文明史的貢獻”,五號展廳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區情”。在這五個展廳內,陳列著各類回族文明見證的文物,小到指甲蓋大小的《古蘭經》,大到一人多高、鄭和下西洋專用的金鍾……遊客在漫步曆史“回”廊的過程中,充分領略到回族曆史的淵遠流長和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寧夏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中華回鄉文化園正吸引著大批國內外穆斯林團體和個人前來參觀。
(四)清真寺的功能
嚴格說起來,我國“清真寺”這一名稱與阿拉伯語Masjid“麥斯吉德”之間不盡相同,是有區別的。Masjid“麥斯吉德”是指禮拜的場所,而我國清真寺的字麵含義要更深一些,更含蓄些,所指範圍也更廣泛些。事實上,我國回族穆斯林所稱的“清真寺”已是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名稱了。
1.清真寺是穆斯林禮拜的場所
清真寺是穆斯林禮拜的場所,這是眾所周知的。禮拜,是伊斯蘭教“五功”之一,包括日常的禮拜,每周一次聚禮,每年兩次會禮。每日五次拜,可以在任何一清潔處所進行。每星期五(主麻日)的聚禮和每年開齋節、古爾邦節的兩次會禮,則一定要在清真寺內舉行。每個清真寺,無論其大小,都要有一座禮拜殿,這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築。會禮日若殿內容納不下,可在清真寺院內外禮拜。清真寺內都有沐浴室,有供洗大淨的淋浴或吊罐(水桶)和洗小淨的湯瓶壺。人們禮拜前或平時,都可來此沐浴潔身。
2.清真寺是阿訇宣講教義和宗教常識的講壇
主麻日(星期五),在齋月裏,在開齋節、古爾邦節、聖誕聖忌日,各寺阿訇都要向自己這一坊的教民講“瓦爾茲”(戒勸),宣傳《古蘭經》、聖訓、教義、教律、聖史及有關伊斯蘭教的各種知識。
3.清真寺是培養宗教職業者的經堂
從明代起,中國清真寺一般都設有講經堂,招收一些學員(稱作“海裏凡”或“滿拉”),由開學阿訇向他們教授阿拉伯語、波斯語、古蘭經、各種古蘭經注、聖訓、伊斯蘭教教義、教法、教史等知識,以培養宗教人才。學員們在寺內吃,寺內住,寺內學,寺內做宗教功課,整日生活在寺內,清真寺是他們成長的搖籃。
4.清真寺是穆斯林接受啟蒙教育的學校
新中國成立前,不少清真寺附設義學或義塾,招收一些學童或幼年失學的成年人,向他們進行一些啟蒙教育。這種義塾、義學當然也教授一些宗教常識。除有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常識兩門課外,還學習語文、算術、地理、曆史、自然等。
5.清真寺是為穆斯林群眾服務的場所
我國回族穆斯林有在清真寺舉行婚禮的習俗。在那裏,阿訇為新婚夫婦寫“尼卡罕”(結婚證書),主持結婚儀式,念經祈福。穆斯林亡故後,清真寺為亡人提供“水溜子”和“埋體匣”以清洗裝殮運送亡人至墓地。阿訇為亡人沐浴淨身和裝殮,主持殯儀。回族穆斯林食用的雞鴨禽畜,一般都要拿到清真寺內由阿訇去宰。
6.清真寺是紀念亡故先賢集會的會場
我國有不少清真寺都和墓地相連。有的是寺中有墓,如北京牛街禮拜寺有兩座篩海墓;有的是陵園中建寺,如揚州普哈丁墓即建有清真寺,其他如四川閬中縣巴巴寺、甘肅臨夏大拱北、新疆阿圖什布格拉汗蘇丹麻劄、喀什阿帕克和加麻劄(香妃墓)等。在節日或亡人忌日,人們除上墳外,往往還要到寺裏請阿訇上殿,為亡人念經祈禱;或者在上墳前後齊集寺內,舉行紀念集會,講述先賢史跡以啟後人。
7.清真寺是宗教人員處理事務的辦公處所
清真寺一般都設有阿訇或掌教伊瑪目的宿舍,他們的家眷通常不住在寺內,教坊內公共事宜,如選聘阿訇、修寺、辦學、過節等,阿訇、掌教及管事鄉老們要在寺內開會商議;穆斯林之間發生糾紛,往往也要到寺裏來評斷是非曲直。甚至有些地區的穆斯林生病,也到清真寺求醫,由阿訇念平安經、作“都阿”(祈禱)、寫“都阿”(祈禱詞),進行精神治療。
綜上所述,中國清真寺的社會職能是多方麵的,它既是回族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更是回族穆斯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生活等一切社會活動的中心場所。與阿拉伯國家的專做禮拜用的“麥斯吉德”相比,社會職能的多樣化是中國清真寺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