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華回鄉——寧夏回族自治區(2)(2 / 3)

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5.12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本外幣)餘額1140.3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比年初增加166.57億元,同比多增27.04億元。其中,企業存款餘額347.47億元,比年初增加54.12億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85.63億元,比年初增加71.64億元。全區各項貸款(本外幣)餘額99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比年初增加153.25億元,同比多增33.33億元。2006年末,金融機構現金收入3045.50億元,現金支出3056.11億元,收支相抵淨投放現金10.61億元。

2006年末,全區上市公司11家,總股本25.04億股,總市值109.94億元,比上年增長45.0%。其中,流通市值62.67億元,增長74.9%。全區有23家證券營業部,6家證券服務部。全年累計股票交易額413.2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倍。

2006年,全區實現保費收入19.24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財產險5.62億元,增長22.7%;人壽險10.22億元,增長22.3%;健康險2.72億元,增長21.4%;意外傷害險0.69億元,增長20.4%。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4.53億元,增長16.9%。其中,財產險2.66億元,增長18.8%;人壽險1.12億元,增長26.7%;健康險0.58億元,下降3.2%;意外傷害險0.16億元,增長10.4%。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7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9%,增幅同比回落6.6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55.75億元,增長17.3%;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4.58億元,下降29.3%。商品房施工麵積1140.52萬平方米,增長8.7%,竣工麵積524.16萬平方米,下降7.7%。2006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麵積379.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5%。其中,住宅銷售麵積337.02萬平方米,增長5.6%;商品房銷售額78.39億元,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銷售額63.01億元,增長11.9%。2006年全區經濟適用住房投資2.82億元,增速由上年下降61.0%轉變為增長55.3%;經濟適用住房施工麵積達66.68萬平方米,下降6.4%。

10.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6年末,全年研究生培養單位招生696人,在校研究生1823人,畢業研究生304人。全區共有普通高校13所,招生數17389人,在校生55931人,畢業生11008人。中等專業學校12所,招生12518人,在校生34752人,畢業生8413人。普通中學403所,全區普通高中招生45212人,在校生131415人,畢業生40027人。職業中學18所,招生10652人,在校生23606人,畢業生5508人。全區普通初中招生101833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6.84%,在校生290375人,畢業生86851人。小學校2373所,普通小學招生120073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27%,在校生696760人,畢業生103805人。特殊學校6所,特殊教育招生171人,在校生1332人。幼兒園208所,幼兒園在園幼兒102552人。2006年,各級各類學校3049所,教職工76484人。其中,專任教師66107人。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成就。全年共獲得自治區科技成果165項,共受理專利申請671件,授權專利290件。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年認定技術合同336項,成交金額5349萬元,比上年下降61.8%。

11.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蓬勃發展。全區藝術表演團體14個,公共圖書館20個,文化館20個,博物館6個。全區繼續加強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廣播電視覆蓋率,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順利進行,積極推進和完善有線電視入戶。2006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4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47%;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439525戶。全年全區地方出版報紙19種,出版量9837萬份;出版雜誌35種,出版量321萬冊;出版圖書546種,出版量1448萬冊。

2006年底,全區衛生機構1553個,床位18307張;衛生技術人員23591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0991人,注冊護士7652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9個,衛生工作人員1343人;婦幼保健機構21個,衛生工作人員1341人;農村衛生院238個,衛生工作人員3243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推向深入。截至2006年底,全區共舉辦綜合運動會54次,舉辦單項比賽151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320次,其中1000人以上的活動92次,參加活動的人數總計69.94萬人。全區完成全民健身路徑工程267個,總投資達2669萬元。競技體育方麵:我區運動員在世界比賽中獲金牌3枚,銀牌1枚,銅牌1枚;參加全國比賽獲金牌4枚,銀牌10枚,銅牌13枚;在全區運動會上獲金牌230枚,銀牌201枚,銅牌194枚。

12.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6年全區出生人口9.3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53%,比上年下降0.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84%,比上年下降0.11個千分點;自然增加人口6.4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69%,比上年下降0.29個千分點。全年淨增人口7.53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03.73萬人。

據自治區勞動就業服務局年報顯示,200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2萬人,登記失業率4.3%。

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9%。其中,城市上漲1.7%,農村上漲2.3%。食品類價格上漲3.9%,衣著類價格上漲1.7%,居住類價格上漲5.2%,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0.3%。除此之外,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與上年持平。服務項目價格上升1.9%。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3%。其中,城市上漲1.2%,農村上漲1.8%。農產品生產價格比上年上漲1.2%。其中,糧食價格上漲3.6%。生產領域價格漲幅較大。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6.2%,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比上年上漲8.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8%。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2006年,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21.61億元,增長19.76%;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1239元,增長2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26元,比上年增加1084元,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5%;人均消費性支出7205.57元,增長12.5%。其中,支出增幅較大的是: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居住類、雜項商品和服務類,分別增長12.6%、15.2%、25.3%、21.4%。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3.9%,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全年用於食品消費支出增長9.7%,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交通和通信消費增長9.8%;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及服務增長10.0%;城鎮居民醫療保健支出比上年增長8.0%。

2006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760.1元,增收251元,增長10.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46.97元,增長7.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1.4%,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逐步提高。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3.14萬人,比上年增加8.61萬人,增長13.3%。其中,參保職工53.26萬人,參保退休人員19.8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38.31萬人,比上年增加1.14萬人,比上年增長3.1%。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72.3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55.64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6.70萬人。企業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全區29.8萬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農村8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區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數209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6273張,收養各類人員4940人。城鎮社區便民、利民、為民服務網點5763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1個。

13.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區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一步鞏固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成果,使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城鎮化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全區環境保護係統人員706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1個,環境監測人員258人。當年完成工業治理項目108個,共投資39885萬元。全區建成煙塵控製區26個,麵積215.90平方公裏,增長4.6%;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23個,麵積201.1平方公裏,增長20.71%。全區自然保護區13個,麵積54.71萬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生態示範區單位2個,麵積達72.9萬公頃。

2006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808人,比上年下降15.5%。億元GDP死亡人數1.14人,下降28.3%;工礦商貿企業10萬就業人員死亡人數為6.19人,下降13.8%;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82人,下降24.8%;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8.10人,同比下降13.5%。

(八)寧夏回族自治區進一步對外開放新思路

1.對外開放新思路

寧夏是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寧夏最大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寧夏的擴大開放和跨越式發展就應依托地方特色實現突破與創新。

目前,世界伊斯蘭會議組織共有57個成員國,寧夏穆斯林群眾與這些國家的民眾不僅有著相同的信仰,而且民間商貿往來從未間斷,曆史淵源流長,“中華回鄉”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國外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省”。因此,寧夏完全有理由有條件擴大同這些伊斯蘭國家的交往,積極爭取由我國政府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下屬其他組織、國際展覽局支持協調,共同籌建中國(寧夏)-世界伊斯蘭會議組織(57+1)博覽會,並在寧夏的“浦東”——銀川河東紅墩子地區建設寧夏國際伊斯蘭博覽園,重開“絲綢”之路,創建“空中絲綢”之路,把寧夏建成中國對接世界伊斯蘭國家進入中國的國際化商貿中心。

2.基本設想

學習借鑒我國創辦運作廣交會,昆明、沈陽世博園,上海世博會、廣西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來創辦籌建中國(寧夏)-世界伊斯蘭會議組織(57+1)博覽園。

寧夏國際伊斯蘭博覽園的主要活動內容及載體是:

(1)在寧夏銀川設立中國(寧夏)-世界伊斯蘭會議組織(57+1)博覽會常年會址,並每年成功舉辦一次具有時代經貿文化議題的論壇國際會議,同時舉辦集經貿、投資、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博覽會。

(2)在銀川黃河東岸紅墩子地區新建寧夏國際伊斯蘭博覽園,引進伊斯蘭會議組織57個成員國各自獨有的曆史文化特色建築及人文景觀。

(3)薈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批準的世界伊斯蘭遺產,以圖片、微縮景觀等形式在博覽園內常年展出。

(4)積極爭取聯合國每年召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會議在博覽園召開。(1994年12月,第49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沙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沙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同時爭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他國際組織每年在世界各地的會場地放在寧夏,更要爭取國家級各(民族、宗教)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等相關會議的落腳工作。

(5)園內新建中國穆斯林主體展館及10個民族分館。我國56個民族中有10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分別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和保安族。

(6)建設世界伊斯蘭曆史文化學術交流演藝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建設中國伊斯蘭文史館。同時,爭取每月安排一個伊斯蘭國家在園內開展文化周或文化月藝術演出活動;每年與美國國際伊斯蘭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展文化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