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是古代思想家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的概念,戰國末期,它和天人感應相結合,更廣泛地應用在自然現象、具體事物等方麵,並且有了神秘色彩。五行舊指水、木、金、火、土,戰國時流行“五行相生相勝”之說,“相生”即相互促進,“相勝”即相互排斥。以此為基礎而生發出多項對應係統,如五色、五氣、五味等。中國古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滋養和庇護下成長起來的,各學科都與此說有密切聯係。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說明人體器官和心態,將肝、心、脾、胃、腎人體五大器官,同喜、怒、哀、愁、驚五種情緒,以及酸、甜、鹹、苦、辛五種味道,連同木、土、水、火、金對應起來,用以論述病因,並以此來實施治療。
中國古代科技在“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哲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以這些籠統的、普遍化的思想解釋自然現象,缺乏純粹的思辨傳統,在宇宙本體方麵,缺少關於成因以及事物內在運動規律的探討,從而使古代科學在方法論上重實用、重經驗,而輕理論、輕創新。注重現實的實踐功用,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最大的特色之一。任何一門科學技術都必有其實用的價值,但是古代中國人對其實用價值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理論的重視程度。古代天文學非常重視對日月五星的觀測,以及對大地的測量,但卻沒有關於觀察的係統理論產生。反觀西方,諸如英國科學家培根等科學家對觀察作出了理論性的總結,對科學方法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實用的價值取向之下,政府對涉及國計民生的學科都非常重視,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中國曆史上較為發達的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大都帶有官營的印記,與國家的治理息息相關。”實用的價值取向使人們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的現實功用,而並不注重探尋事理或成因。中國古代天文學十分發達,但基本上是為曆法服務的。而古代數學的發展更能說明這個道理,從《九章算術》開始,曆代的數學著作多是一些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諸如如何計算分配物資或計算各地的賦稅和分派工役等,而沒有很好地加以抽象、提高,理論化的程度遠遠不夠。
注重實用導致古代科技出現了重技術而輕科學的傾向。古代科技的成熟主要是在技術方麵而非科學方麵,如我們引為自豪的“四大發明”就是技術,而科學理論方麵我們卻很少有與此相匹配的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注重於經驗的總結而少有創新。科學技術必須從經驗中產生,但古人重視經驗遠遠勝於理性分析。中國傳統思想中以儒學為主,曆代讀書人要達到入仕目的,必須熟讀儒學經典,養成了崇尚經典的作風。從先秦時墨子的“三表法”,到孔子所講的“述而不作”,崇尚經典之風漫延於學術思想之中,影響到科學領域。各學科都樹立經典,數學以《九章算術》為經典,醫學以《黃帝內經》為經典。後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前代經典的注疏、繼承,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創新。“一代一代將經驗如火炬般傳遞下去,構成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的主要脈絡。墨學中的‘三表法’,韓非的‘參驗’等等,雖然直接表明中國古代哲學認識方法論中的直理取向,但間接地代表著和引領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行指宿歸。”
第三節 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發展遲滯的原因
〇求善不求真
〇封閉
〇自大
〇整體與直覺思維
〇小農經濟
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麵有過驕人的成就,在眾多的領域裏都位居世界前列,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古代科技每況愈下,發展緩慢遲滯,最終在近代被西方超過,並遠遠落後於世界。對於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許多人作過多方麵的探索。我們覺得,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發展遲滯,既有文化傳統的原因,同時又有社會製度的原因。
中國傳統思想以儒學為主,尤其是漢代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後,儒學經過曆代統治階級的提倡,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觀念。儒家思想從孔子開始就非常注重倫理道德,而忽視(或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孔子的弟子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意思是說研究自然是小技藝,雖有可取之處,但恐怕它妨礙了遠大事業,所以君子不去從事這方麵的研究。而荀子講得更為明確:“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磋而不舍也。”(《荀子·天論》)一切以倫理道德為重,研究自然則是雕蟲小技,旁門左道,是“無用之辯,不急之察”。儒學這種不重視自然的研究、不重視實際的觀測和精密的分析的傾向,影響和阻擋了科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難以實現質的飛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儒學成為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的工具,嚴重束縛了人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成為阻礙中國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古代科技固然成績突出,“但這些成果在技術方麵停滯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經驗工藝的水平上,在理論上始終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變幻莫測的道、氣等概念來建構學術體係,如陰陽概念至今仍是中醫的醫理基本用語,許多著作如《抱樸子》、《夢溪筆談》、《本草綱目》中混有大量的荒誕不經的反科學的成分……”理性精神的匱乏使人們極少對自然進行研究,或研究層次非常低,基本上沒有超出經驗的層次,沒有升華到係統的理論體係,故而有人指出,中國古代科技是“技術”發達而“科學”落後。科學是關於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係,技術則是有關工具、物質產品以及它們被用來達到實用目的方式的知識,這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古代科技在實用性基礎上混淆了這二者的區別,正如他人所說的,領先於世界的四大發明,用現代的觀念看,隻是技術的發明,而對科學體係的建立貢獻是不大的。再如古代數學受到《九章算術》的影響,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而少有邏輯推理,所以古代數學算術發達,而幾何證明落後。近代以後,伴隨著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有些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有意識地對科技進行區分,如嚴複在《原富》中提出:“學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術者據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學主知,術主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地理的,也有文化自身的原因。再加上古代文化成就顯著,後人在祖先耀人成就的光環下,很容易熏陶出“唯我獨尊”的心態。封閉性的傳統和“唯我獨尊”的心態結合一起,使近代中國在和西方科學技術相接觸的過程中,對之頑強地抵製、排斥。魯迅說:“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並形象地為這些人畫了像:“甲雲:‘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這是完全自負。乙雲:‘外國物質文明雖高,中國精神文明更好。’丙雲:‘外國的東西,中國都已有過,某種科學,即某子所說的雲雲。’……丁雲:‘外國也有叫化子——(或雲)也有草舍,——娼妓,——臭蟲。’……戊雲:‘中國便是野蠻的好。’”清代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國門,被動地接受近代科技,但也隻限於“技”,要“師夷長技以製夷”,修建工廠,引進西方先進的工業,而對科學思想卻是排斥的,骨子裏仍頑固地堅持儒學的思想。用張之洞的話說就是:“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於經文,而必無悖於經義。”(張之洞:《勸學》)
從文化傳統上看,造成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發展遲滯的原因,除了這些外,還有傳統思維方式的原因。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強調整體,推崇直覺,他說:“由於重視整體思維,因而缺乏對事物的分析研究,由於推崇直覺,因而特別忽視縝密論證的重要。中國傳統中,沒有創造出亞裏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嚴密體係;到了近古時代,也沒有出現西方16、17世紀盛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更沒有伽利略所開創的實證科學方法,應該承認,這是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的重大缺陷。”張岱年又明確指出:“中國古代的科學比起西方近代科學來還是相形見絀的。”
從社會製度上來看,中國有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製度,在其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建立起了以宗法、等級製度為形式,以儒學為意識形態的專製的封建統治體係。這種專製的封建製度嚴重妨礙了古代科技向近代科學技術的轉化,尤其是限製了知識分子創造力的發揮。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一生不外乎兩種出路:入仕或不得已隱居山林。而在封建專製製度之下,輔佐朝廷治理國家被看作“正途”,是天經地義的,從孔子便開始強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學而優則仕”,這種價值取向支配了封建士人兩千餘年。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封建製度已經僵化,而統治者更是以三綱五常欺騙、麻痹民眾。如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明確規定題目隻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選出,作八股文也隻能以此為標準,即所謂的“代聖人立言”,士人不能有絲毫的發揮。這種取士製度成了扼殺人才的精神武器,造就了一批思想畸形的士人,正如顧炎武所說的:“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鹹陽之郊,所坑者,豈四百六十餘人也。”(顧炎武:《日知錄》)
所以,古代的知識分子在封建製度下,一生皓首窮經,把畢生精力用於對儒學經典的注疏、研讀之中,把科技視為雕蟲小技而不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便去研究,也是本著治理國家這一實用目的。“知識分子從治理國家政務的實用目的出發,進行科學技術工作的結果,一方麵給中國曆史上的科學技術帶來了動力……另一方麵也給中國曆史上的科學技術帶來了局限,特別是缺乏對自然界進行理性探索的精神,致使未能形成專門性的科學理論,而隻能停留在經驗性的認識階段。”
就社會製度而言,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製度滋養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並養成了諸如因循守舊、不重效率、缺乏冒險精神等習慣。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傳統農業在戰國時期隨著製度的改革,工具、技術的改進,生產效率得以迅猛提高,過去大田的集體耕作形式逐漸被小畝的個體耕作形式所取代,農業經濟分解為小農分散經營的個體經濟。土地成為個人的私有財產,農民被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同時又成為基本的消費單位,土地上的收獲多是自產自銷,在種植糧食的同時又自己生產各類手工業製品,男耕女織成為古代傳統農業家庭的基本形式,進而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很強的封閉性,對外部世界的需求甚少,滿足於吃飽穿暖的水平,使人們養成了因循守舊的滯後心理,使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喪失了內在動力。
中國古代把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以農為本,重農輕商,這種思想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展露。韓非指出:“其工商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牟農夫之利”,這種思想成為後代抑製工商業發展的理由。商品經濟的不發達,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商品生產受到抑製,財富不再用於發展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而轉向土地的買賣,有錢的人大量兼並土地,普通農民喪失了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礎,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再加上小農經濟使個體的、散漫的農民在自然災害的威脅之下束手無策,故而古代社會形成了具有周期性的經濟波動。經濟的波動、社會的動亂無疑使古代科技的發展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曆代統治階級重農輕商的政策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實行官營,把一些利潤高、關係到國民生計的產業壟斷於官府,如漢代實施的鹽、鐵官營。官營企業中的封建製度以及不懂技術的昏官濫用職權、任人唯親,嚴重地扼殺了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
“思考與研討”
1.以時間為橫軸,以現代學科劃分為縱軸,給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繪製一個盡可能全麵的表格。
2.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發展遲滯的原因除了書中列舉的以外,你認為還有哪些?
3.傳統思維方式是導致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後的潛在因素,談談你對思維方式改變的艱難性和可能性的認識。
第三篇 中國傳統文化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