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2 / 3)

(一)物質生產文化

物質生產文化是指人類物質生產過程及其物質生產的實體性、器物性成果,它們當中也凝聚了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精神因素,但主要顯示物的實體性質,它在物質生產領域內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客觀化程度。物質生產文化主要包括: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現實生產力和滿足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費資料。

(二)製度行為文化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規章製度、組織形式,以及在人際交往的曆史中形成的風俗習慣,構成人類的製度行為文化。製度行為文化包含兩個層次:在上的層麵為製度文化,而製度文化的長期運行又形成在下的民俗民風文化,即行為文化,所謂“在上為禮,在下為俗”。

製度文化是指人類依據一定的思想觀念建立起來的國家根本製度,如經濟製度、政治製度、法律製度、教育製度、婚姻製度等,還包括社會組織機構和工作部門的設置形式及其結構,以及與之相應的製度、規章、條例等。

行為文化是在製度文化影響下長期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風俗習慣、行為禮儀、交往方式和節慶典禮等。這種行為文化從屬於一定文化體係,往往超越製度文化的變更而更具有曆史性。

(三)精神心理文化

精神心理文化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長期孕育而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構成。它所反映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潛伏在整個文化係統的深層。如果細致地加以區分,精神心理文化又分為與製度文化相對應的意識形態,與風俗習慣行為文化相對應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形態層次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基礎意識形態和更高地“懸浮”在空中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更具觀念特征的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曾說,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同樣,統治階級的文化也是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製度文化的觀念內核。但這一層次文化的發展、變革還要經過社會心理文化這一中間環節的中介。更高地“懸浮”在空中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相對而言離經濟基礎更遠,其發展變革除了經過社會心理文化的中介外還要經過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中介層次。精神文化層中與意識形態有所區別的、更為廣泛深刻的層次是社會心理文化層。社會心理文化是某一時代、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社會形態下長期形成的集體文化心理結構,是風俗習慣等行為文化的內化方式。它特別表現為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宗教情感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我們說,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文化之所以表現出鮮明的獨特性,與其民族(或地域)文化形成的心理結構密切相關。

在文化結構的三層次中,外顯的物質性的文化往往隨著生產力這一最為活躍的因素的變革而迅速變革,它的外在的物質實體比較容易發生變化。處於中層的製度文化隨著社會革命或快或慢地發生,並由於統治階級文化的改變而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方式。而精神心理文化則內化於人類文化發展的各個層麵,它長久地積澱於各民族文化深層,構成各民族的獨特心理結構。它最難以發生變化,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對生活意義的體認。比如,對於西方外來文化,人們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外來的物質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外顯的物質實體性文化,對中層的製度行為文化已有很大的選擇性,而對於深層的精神心理文化則很難認同和接受。西方人也是這樣,他們欣然接受了中國發明的火藥和鞭炮,卻無法認同中國人以鞭炮驅鬼避邪的傳統信念。馬可·波羅很容易地接受了中國的許多發明和先進的技術文明,卻無法接受中國人見著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禮,仰視“天子”的心理現實。文化差異的關鍵是深層文化的不同。

可以看出,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全體,與人類的文明同義。狹義的文化則專指人類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是指相對應於人類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結構的文化,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三大支柱(經濟、政治與文化)之一。

三、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係統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能適應和滿足個人和社會多種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記錄功能

文化從被人類所創造的第一天起,就起著記錄的作用。世界各民族的文學幾乎都是在口頭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至今天,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還是如此。就是在當代中國,某些家族、行業、團體,或出於保密的需要,或受封建宗法觀念支配,或是沒有書麵文字表達能力,諸如祖傳秘方、武術擒拿、氣功口訣、工藝配方等仍口耳授受,逐代相傳。

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擴大了文化的記錄功能。中國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早期社會實踐的記錄,讓我們窺見了遠古先民的智慧和能力。而後,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字本身的不斷發展,這種記錄功能更是無時不在,無處不起作用。科學著作、史書典籍、報紙雜誌、錄音唱片、縮微膠卷……無不在發揮文化的記錄功能。人類正是憑借文化的記錄功能,在前人積累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去開拓更廣更深的認知領域,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文化。

不僅語言文字有記錄功能,物質型文化也有這種功能。一件兵器,一種生活用具,一個藝術品,都可以使我們感知到彼時彼地人們的精神風貌和實踐活動、彼時彼地的風土人情和風風雨雨。秦朝的兵馬俑使我們重睹秦王朝風采,而一幅《清明上河圖》使宋代都市繁華熱鬧的生活圖畫又呈現在眼前。

(二)認知功能

一部人類文化史,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就是一部人類認識史。人類的認識過程總是受到文化現象的製約和規範的。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不斷積累經驗,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從而逐漸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身,認識世界的。

人們還通過文化,不斷改進已有的物質認識工具,並創造出新的物質認識工具,從而使自己認識的能力不斷擴大和深入,質量不斷提高,速度不斷加快。從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從顯微鏡到CT機,從算盤到電子計算機,從記賬本到電腦終端網絡……這些都是明證。

人類還通過文化認識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的昨天和今天,並去探索它們的明天。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使我們認識印第安人的原始社會;聯合國一年一度的大會,使我們了解當今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的風雲變幻;各種情報機構、各種信息總彙還可幫助我們去預測明天。

(三)傳播功能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社會現象,它在社會交往中產生和發展,自然就會在社會交往中得到傳播。一件款式新穎的時裝、一首中聽的流行歌曲為什麼能立即風行一時?靠的就是文化傳播功能。顯然,這種傳播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可以在社會群體之內,也可以在社會群體之間。

語言和文字既是文化現象,又是文化的載體,其傳播功能巨大。語言會傳播,嬰兒才會牙牙學語,於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都能操同一種語言,各種信息才得以交流。文字會傳播,二十四史為我們送來中國封建社會諸多信息,現時眾多的報紙雜誌,使“秀才不出門,卻知天下事”。

實物也可以傳播。古有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入藏,促成了中國和鄰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現在廣交會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藝術節裏精彩紛呈的節目,以及各種展覽會、博物館、體育競技、學術報告等,無不在利用文化的傳播功能來促進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文化傳播功能更臻完美,電話、電報、電台、電視、電腦,使天涯若比鄰,四海成一家,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裏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在同一天知道。同時,文化的傳播還可以跨越時空。1977年,美國先後發射兩艘宇宙飛船,載著地球上人類的各種信息,包括莫紮特樂曲、中國的《二泉映月》,以及許多數學符號等,飛向茫茫的太空,向宇宙傳播人類的文化。

(四)教化功能

文化被人們所創造以後,就成了人們生活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不同於自然界的人造環境,我們稱為文化環境。它一旦產生就反過來影響人、塑造人,發揮其教化功能。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父母教他學話,教他識別器物,教他愛憎。長大後,學校教他知識,教他做人。社會上各種規章製度、風俗習慣、言行舉止教他適應社會。文化不僅自覺教化人,而且更多的是潛移默化地教化著人,使之社會化,使之成為社會的人。

文化的教化功能還表現為文化環境發生變化,可使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趣味也隨之變化。改革之初,迪斯科跳起來,紅裙子穿起來,流行歌曲唱起來,男女青年手挽手地在街上走起來,當時不少人慨歎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如今呢,強烈反對的人默默無言了,詫異的人習以為常了,甚至也跳起了交誼舞,哼起了流行曲。這就是文化教化的結果。

誠然,文化教化功能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我們要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克服文化的消極因素,去塑造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健康身心,以保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五)凝聚功能

文化可使處於一個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在同一文化類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從而產生相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緊緊團結在一起,產生巨大的認同抗異力量。世界史上,民族衝突和戰爭此起彼伏,蘇聯解體,波黑塞族和穆族之間交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種認同抗異力量。

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現為偉大的愛國主義。三元裏抗英,狼牙山五壯士跳崖捐軀,楊靖宇餓死不屈服……中華民族曆盡劫難仍生生不息。今天,海內外華人同心同德,為現代化建設捐資捐物,獻計獻策。一切靠的都是文化凝聚功能,靠的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

由於文化層次不同,文化的凝聚範圍、層次、程度也不同,愛國主義是價值觀念的體現,屬於精神型裏層文化,因而其凝聚範圍大、程度深,也最穩固持久。至於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職業、共同的習慣經曆等則屬於表層、中層文化,相對而言,凝聚功能也趨於表麵,麵狹且易變,如各種俱樂部、各屆同學會等。當然,由於文化內容不同,文化凝聚功能有其積極一麵,也有其消極一麵。

(六)調控功能

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為了共同的生存和發展,在實踐過程中,自然會要求其成員必須遵守某一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形成一定的社會規範,使人們明是非、辨善惡,共同趨向某種價值觀、審美觀等,以保證社會在一定秩序中運行發展。這就是文化的調控功能。事實上,也正因為有這種功能,不同製度的社會、不同國情的國家之間才有可能和平共處。

“人不知恥,何以為人?”“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這說明文化的調控功能主要靠精神型文化和行為型文化來實現。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國家,自然也沒有法律,於是就靠巫術、圖騰、傳統道德觀念、宗法觀念等來實施調控;在階級社會裏,靠法律甚至還采取武裝暴力的強製文化手段來實施調控的目的。清王朝入主中原,為防止漢人反抗,同時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就捧出程朱理學,對其尊崇有加,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與此同時,大興文字獄,不斷製造冤假錯案。這就是典型的剛柔相濟的文化調控手段。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理想人格

〇三元會通

〇傳統文化與理想人格

〇理想人格的轉化

〇理想人格的建構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它在數千年的文明之河中彙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係,曾長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一、三元會通的中國文化

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叩問:什麼是傳統,傳統是否僅僅是古書上的文字或者僅僅是曆史留下來的遺跡?

傳統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具有曆史傳遞性。人類不能割斷自己的傳統,不能從外在於傳統的視點“中立”地、無前提地評論或接受傳統。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中國文化正是從我們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中向前發展的。今日中國文化,是昨天中國文化的延續,又是明天中國文化的母體。傳統並不是與我們今天分離或隔絕的對象,在傳統屬於我們之前,我們早已屬於傳統。這種傳統儲存在人類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中,因而每一個人從他牙牙學語開始便進入了一種文化傳統,這是一種既成的曆史條件,具有發生學的淵源關係。

同時,傳統文化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當代性。黑格爾說,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隻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著並傳給後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裏,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傳統的生命在於改造、創新與新的闡釋。如果它已失去了與現實生活的聯係,它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曆史上的瑪雅文化、埃及文化便是如此,曆盡繁華最終卻還是成了博物館的陳列品。

從當代闡釋學看來,人類的傳統就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在九曲十八彎的漫長曆程中,總有許多支流不斷彙入,又有不少河汊分流而去。在彙流之前,也許清濁緩急判然有別,如涇渭之分明,但彙為一體後,就不再見出原本的形態了。文化的發展總是在選擇、融合、溝通和創造中前進。傳統總是在其發展的某一時間空間增加或裝載些什麼,又在另一特定時空卸下、刪汰或丟失些什麼。所以,傳統總是活在行進中,活在日常實踐中,活在“轉化”和新的闡釋中。它總是將那些與當下實踐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從這一意義講,一切為我們今天所關注的傳統,都具有當代性、現實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充滿智慧的哲學思辨對現代世界產生著重要影響;它的極為豐富的文化典籍,特別是獨具形態的漢字體係,隨著計算機之門的開啟而進入當代世界;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在現代條件下煥發了勃勃生機;它的沉積豐厚的道德倫理與人文追求,對現代工業社會不無深刻啟迪;而絢麗多彩奇幻美妙的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更以其富於魅力的東方意境越來越吸引著世界的注意。中國文化在當代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既是當代社會的緊迫需要,又是曆史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