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 殺人不過頭點地(1 / 3)

自古以來,統治者將鬧市做法場,是因人口流量大,當眾砍下犯人的腦袋,震懾圍觀者,起到“普法”作用。

明代法場在北京的西四。西四十字路口有四個牌樓,有的牌樓下用於斬首,有的牌樓下用於淩遲。入清後,八旗官兵分居內城,滿洲八旗居皇城四周,外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阜成門內西四一帶成為鑲紅旗駐地,再當法場顯然不合適。在老北京人心目中,崇文門為“景門”,吉利;宣武門有凶兆,視為“死門”。菜市口在宣武門外,根據陰陽八卦“理論”,死囚上黃泉路要通過“死門”。所以,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是法場首選。顧名思義,菜市口是南城百姓的“菜籃子”,喧鬧、蕪雜,充滿市井生活氣息。但同時,它又是大清國立刑場,空氣中彌漫著血的腥味,飄搖著橫死的靈魂。

話說鹹豐十一年(1861)立冬當天,西北風大作,雪片撲麵打來,臉上涼颼颼像割刀子。京城各主要地段,特別是從宣武門到菜市口,沿街張貼告示:明天,也就是十月六日午時三刻,罪臣肅順在菜市口法場開刀問斬。同日,賜罪臣載垣、瑞華宗人府空室自盡。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穆蔭發往邊疆勞動改造。至此,震驚中外曆時僅六天的“辛酉政變”,以慈禧、奕等人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京城的百姓心裏憋悶,去年的今天,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洗劫後又縱火焚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當時鹹豐帝不顧民族、國家危亡,帶著皇後、貴妃及一班親信逃亡熱河。肅順等哄著皇上在避暑山莊行宮終日飲酒聽戲,朝中隻留下手上並無實權的恭親王奕向侵略者求和,致使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有人早就看不慣肅順恃才敖物、營私弄權的勾當。但心有餘悸的是,小皇上才六歲,鹹豐屍骨未寒,就拿他生前欽定的顧命大臣開刀,表麵看似帝後與皇族的勢力聯手,廢了握有實權的八大臣。實際是葉赫那拉氏和恭親王奕經過討價還價,達成恭親王議政兩太後垂簾聽政之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宮廷政變。叔嫂通力合作,定罪“不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把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焚掠,皇城百姓受辱,鹹豐帝逃亡等政治責任都推到肅順等八大臣身上,一舉打掉了這八隻“大老虎”。坊間早就流傳的慈禧與奕感情曖昧之說,再次不脛而走。

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祺祥”,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政變發生在北京,也稱“北京政變”。政變主要人物中,慈安太後二十五歲,慈禧太後二十七歲,恭親王奕?e844三十歲。肅順被斬的前幾天剛過了四十五歲生日。

法場是殺人的地方。死刑是權力通過國家機器(軍隊、警察、司法機構等)對人生命的強行褫奪,是各種刑罰裏最嚴厲的,因而備受世人關注。

古代正式載於律法的死刑種類,主要有斬、絞、梟首、棄市、車裂、磔、戮、焚、淩遲等。就持續時間長、影響大而論,可概括為斬、絞、淩遲三種。

周代的死刑主要是車裂和斬。車裂是把死囚的四肢分別係在馬車或大牲畜身上,把大牲畜往不同的方向驅趕,直至把死囚連撕帶拽的扯成幾塊。因行刑時往往不能順溜地把一個大活人撕扯開,那種極度痛苦中的哀嚎,足以令人類文明史戰栗。遭致車裂的最有名人物是戰國政治家商鞅。他在秦國主事20年,以“商鞅變法”而彪炳史冊。因為他的死法,產生了成語“五馬分屍”。

殺人也要講究“成本核算”。與車裂相比,斬刑成本低。斬刑又有斬首和腰斬的區別。從春秋時起,腰斬常被使用。腰斬,顧名思義,是從腰部把人斬為兩截。由於人的腰部沒有重要器官,攔腰斬斷並不一定能馬上斃命,犯人受刑後往往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方得以絕命。被腰斬的最著名人物當屬秦相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