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加快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1)(2 / 3)

保安族非公有製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世紀之交的2000年就新增6家,將近一半。這13家企業,注冊資金836萬元,年產值677萬元;職工204人,男性負責人11人,占84%,女性負責人2人,占16%;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占16%,產值不足10萬元的1家,占8%;年均產值在10萬元~50萬元之間的9家,占69%;2000年新建企業6家,占46%;80年代的老企業1家,占8%,90年代建立的6家,占46%;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1)2000年新建企業多,占46%,發展勢頭好;(2)女性負責人少,隻有2人,僅占16%;(3)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少,僅2家,占16%;(4)聯合集團經營的實業公司少,僅1家,占8%;(5)高效型企業少,僅1家,占8%;一些企業已從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經營中脫穎而出,創辦成了現代企業,逐步實現了規模經營,規範管理。這些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產值已占全縣鄉鎮企業產值的20%左右,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像積石山縣碳化矽冶煉廠已被州、縣命名為明星企業、三A企業,年產值達400萬元,在全縣私營企業中首屈一指。

(二)以保安族青壯年為主的勞務輸出大軍是保安族個體經濟發展的潛在因素,人數多,潛力大。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保安族欠發達地區仍是普遍現象。那裏的保安族仍家家種田,人人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靠土地吃飯,保安族仍沿襲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比較落後的耕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這裏水田較少,農業隻有依靠精耕細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風調雨順,才能解決溫飽。保安族人均隻有約一畝耕地,糧食產量也不高,而化肥、灌溉等投入越來越大,整體效益不高。

自然形成的勞動力過剩現象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愈來愈突出。在商品經濟的激勵下,為謀求生存,保安族農村青壯年常年搭幫結夥,走南闖北。他們承接建築工程,幹體力活;長途販運,跑運輸;赴外地挖金子、挖蟲草;做小生意做買賣。據在高李、甘河灘、梅坡、大墩等保安族聚居地區的調查,幾乎90%的保安族家庭都有人常年在外謀生。他們省吃儉用,每人每年也能掙回一二千元不等的收入。我們估算,保安族勞務大軍每年約在1800人次,按每人年均收入2000元計,便可達360萬元。這些錢對欠發達地區的保安族群眾來說,無疑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當然,文化程度稍高,腦子靈活,又有一定技術的人的收入就要高於這個數字了。那些勞務輸出的組織者、承包人,或者被群眾稱為“拿事”的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漸漸富裕起來,有的蓋起了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房子,有的已購買了小汽車,有的投資辦企業,擴大生產,成了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帶頭人。勞務輸出使一部分人積累了資金,不光解決了群眾的花錢問題,也為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應該更廣泛地組織勞務輸出,但要規範其行為。

(三)以手工作坊式生產為主的保安腰刀製作戶是保安族私營經濟的特色產業,必須保護,並設法提高其工藝製作水平。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曆史悠久。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作坊式地生產銷售保安腰刀,仍是部分保安族群眾賴以生活、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據調查,在高李、梅坡、甘河灘等村,腰刀戶約占總戶數的8%,有近100戶。生產規模不大,以2人一3人為主。3人年生產腰刀1500把,按現市場10元~15元銷售,產值可達15000元一22500元,扣除鋼、牛骨等原材料及雇工工資外,可獲純利潤8000元一14500元。目前,一些人已聯合集資,創辦了大河家三莊工藝品刀具廠等企業,這些企業設備更先進,產品更精良,社會效益更好,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