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保安地區的社會生產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廣大農民仍然束縛在封建土地製度之下,受到封建地主和官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眾多的捐稅和無償勞役,使農民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農業生產還處在十分落後階段,耕作技術仍是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產量不高,糧食作物畝產約50公斤。
手工業是依附於農業的主要副業,在保安族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大多以家庭手工業的形式進行,幾乎每戶人家都自己加工一些生活必需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商品性手工業較少,僅有刀匠、靴匠和鐵匠等,由於市場狹窄,商品率不高,因此,生產規模很小。大部分工匠沒有脫離農業生產,農忙務農,農閑作工;工具簡單,品種也不多,所得報酬低微;工錢多以糧食支付,一天為一個工,約合5公斤糧食。保安族的手工業以打刀業最為突出,早在解放前就已出現獨立的手工業者。新中國成立前夕,保安三莊從事打刀手工業的已有110餘戶,約120餘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脫離農業生產,經常自帶工具到青海同仁縣和甘南夏河等地去打製刀具。還有一部分工匠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隻在農閑時打製刀具,借以補助農業收入的不足。保安族的打刀手工業,原是以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規模較小,一般不收徒傳藝,多為父傳子、兄傳弟,有的是親戚、鄰居之間互相學習。生產設備簡陋,僅有鐵、錘、鑽子、剪子、鉗子、鋼銼和爐子、風箱等,全部工序都是由一個工匠完成。所需的鐵、鋼、牛角、牛骨等原料,全部向市場購買,木炭大部分是自己燒的,少量購於市場。在一般情況下,產品自產自銷,有時也有商人定貨,轉銷各地。
保安族打刀技術的發展始於清代後期,在同治年間,保安族遷徙路經青海循化地區時,就向塔撒坡修製土槍的工匠學到了打刀技術。當時製作的腰刀式樣簡單,質量粗糙。到大河家後,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等方麵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30年後,製出的腰刀不但式樣、品種增加了,而且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腰刀中以雙刀和雙壘刀最為著名,圖案美麗,製作精致,人們稱這種刀為“什樣錦”。打製腰刀已成為保安族的特有手工藝。
由於生產的不斷發展,保安族的集市貿易也比較活躍,形成了以大河家和劉集兩個集鎮和臨近的河州以及青海循化等地區域性的集市貿易中心。早期農民用副業產品換取生活和生產必須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民把糧食、蔬菜、瓜果等農副土特產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一部分農民從事副業和小商小販活動,以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一些富戶人家兼營商業和高利貸。
保安族的農民大都在農閑時搞一些小商小販,肩挑或馱運一些麵粉、紅棗、大蒜、鹽、堿、核桃、辣椒、農具和刀子等到青海的保安城、隆務鎮,甘肅夏河縣的拉卜楞和臨夏一帶販賣,以換回當地所需的羊毛、皮子和酥油等物品。他們本小利微,隻能在鄰近的縣城集市販賣,這種行商形式一般稱之為“跑腳戶”。有一些資金較大的富戶,經常到四川的鬆潘和新疆等地經商,稱為“鬆潘客”和“跑口外”。
地主富農兼營商業的性質與一般農民不同,他們的資金雄厚,來往於西藏、青海、蘭州、成都、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有的甚至到印度經商。他們從我國的大中城市購買珍珠、珊瑚、獺皮、氆氌、綢緞、藥材、茶葉等商品到印度去賣,從國外販回毛料和布匹在國內銷售,利潤豐厚。
從以上看,新中國成立前保安族地區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在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上都有一定的發展和提高,大部分手工業和商業雖然還沒有完全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開始解體,但是,就全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來比,這裏的生產力發展還十分低下,經濟社會狀況很落後,人民生活極為貧窮。
經濟結構和階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