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序三(1 / 1)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既是三個少數民族聯合組成的自治縣,又是我國保安族惟一的民族自治地方。這個“惟一”(還是同另外兩個民族聯合方組成的“惟一”)的事實本身就說明,這個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族群中人口絕對少數的民族之一。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保安族人口僅有4300餘人,按1990年人口統計數來看,全自治縣人口總數為19440人,其中保安人也僅有10565人。據10年後的2000年統計,保安族舉族人口也不超過14100多人。

可以說,按中國56個民族的人口情況看,保安族真正算是人口很少的那類“小民族”了。

這個人口很少的“小民族”,對於21世紀和對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大開發戰略的今天,意味著什麼呢?一麵是保安人祖先理想的承襲和當今保安人滿懷著的民族興旺、社會發展的期盼有了難逢的機遇;另一方麵,不可諱言也存在著嚴重的挑戰。

如何辦?這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目前這類“小民族”所共同存在的最現實的問題之一。

雖然可幸的是有識之士及有關部門和高校已開始了關注性的研究課題,但畢竟“小民族”勢單力薄,被關注的領域不是較寬,科研成果的效益不易及時得到體現。就在廣泛關注、群策群力、成為迫切的時候,甘肅省民族研究所妥進榮同誌在選題、調查後主持編寫、出版了《東鄉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一書,之後,又立項、組織調查、主持編寫了這本《保安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的專著。他們關注自己本土“小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雖受條件所限成果中還有不盡人意之處,但他們眼睛朝下的求實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和樸實的科學態度,無嘩眾取寵之心,無售學術“大力丸”之舉,有的是西部社科工作者的忠誠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我認為在今日中國市場經濟的時期,尤其應該學習和提倡他們的這種精神。從這個意義上看問題,我們對甘肅省民族研究所妥進榮等同誌的科研成果,隻能以敬佩的心情看待了。

關於“小民族”經濟與社會研究,一是要抓準本民族社會與經濟的固有特點;二是要摸清周邊“大”民族與其之間的關係,關注生態環境或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設計好發展和民族文化傳統的關係。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是科學研究的起碼出發點,不從這一點做起,不是隔靴搔癢,也會淪為空洞泛說。不論本書所提出的對策是否都能應驗,但作者們是實事求是的,並做了認真的探索,這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西北民族學院社會人類學郝蘇民

民俗學係教授、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