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1 / 2)

在美國唐寧以將可口可樂出售給非中國人為借口獲得了授權,在中國他用的也是同樣的借口,在申請報告裏他就這樣寫道“我在中國設廠,並不是首先針對中國消費者,主要是針對國外消費者。到中國來旅遊的國外人,特別是歐洲人和美國人。因為可口可樂差不多已經有80年的曆史,現在這代美國人的爸爸、爺爺都是喝可口可樂長大的,因為歐美人習慣了它。美國年輕人不管到哪兒去,都隻想喝可口可樂,有旅遊者的地方就應該有它。

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可口可樂工廠,60年代以後,非洲、亞洲也有很多我們的工廠,那裏很多年輕人也都習慣喝可口可樂,因此哪兒有需要,我們也會到哪兒,因為我是商人。”

唐寧寫報道的時候,身邊的韓雪薇不解的說道:“明明是國內要跟咱們合作,可怎麼變成你來寫申請了?”

“沒事兒,中國的辦事風格就是這樣的。”

“托尼,說真的,有時候我覺得你這個美國人比我這個中國人都要了解中國。”1978年12月17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中美雙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在這之後的四天,唐寧與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達成協議采用補償貿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國主要城市和遊覽區提供可口可樂製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設專廠灌裝並銷售。在可口可樂裝瓶廠未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糧總公司安排銷售。

可口可樂當時的銷售對象嚴格限製在來華工作、旅遊的外國人當中,銷售地點主要是友誼商店。今天位於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友誼商店,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已無任何神秘可言,如今在這家商店的一角還可以買到可口可樂,但在1979年的可口可樂大概是4毛錢一瓶。

可口可樂重回中國的消息一出來,輿論普遍感到很驚奇。當時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不在少數。根據美國媒體當年的報道,麥當勞曾經看到過“曙光”——— 因為中國當時的領導人希望勞動者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減少中午吃飯時間,增加勞動時間,為國家經濟複蘇做貢獻,這就需要很多快餐食品。麥當勞得到這一消息後,認為自己作為一種快餐,進入中國的最佳時機到了。但是,最終還是可口可樂第一個吃了“螃蟹”。

其實唐寧最初的想法是將工廠建立在上海,畢竟當年的可口可樂工廠就建在上海,而且作為曾經的十裏洋場,上海人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也應該比其他地方人要快。沒想到消息剛一傳出,便遭到上海方麵的強烈反對——— “賣國主義、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種種聲音一起向上海市政府壓來。

於是唐寧不得不放棄上海,改為在北京建廠。北京方麵也是幾經周折,才將裝瓶廠廠址最終選在了北京五裏甸的中糧油下屬北京分公司的一個烤鴨廠裏。廠房也隻有一間,是烤鴨廠給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