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殺(1 / 2)

鄧麗君這個名字在華人世界的知名度,超越了一切政治、文體人物。將近四十年以來,她的歌聲從靡靡之音變成了華語經典,滋養了一代代人。然而大陸對鄧麗君的追捧卻基本來自民間,官方對她的態度一直模糊不清,在她活著的時候,央視沒對她進行過任何報道。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鄧麗君生於1953年,年少成名,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是名滿台灣的小明星了。而彼時大陸的“文化活動”正搞得如火如荼,兩岸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大陸聽眾在****後才零星聽到鄧麗君,而那時,她其實已經把事業重心放到了日本。1974-1977年,鄧麗君在日本共推出8張大碟及12張個人單曲唱片,成為整個亞太地區的明星。

在70年代後期,大陸聽眾聽到鄧麗君的歌聲,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偷聽敵台和翻錄磁帶。在那個年代,基本除了大陸的電台以外,都是“敵台”。而大陸的電台又不播任何的鄧麗君歌曲,所以,收聽鄧麗君=收聽敵台。好在****之後,收聽敵台已經不是什麼特別大的罪名,通常是一番批評教育,至多背個處分,與****時動輒麵臨勞教甚至判刑的風險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收聽“敵台”的風險降低,是鄧麗君流行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通過翻錄磁帶收聽鄧麗君歌曲,則屬於南部沿海省份的特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海內外交流日漸增多,使鄧麗君等港台音樂磁帶得以通過私人攜帶的方式來到大陸。當時人們還沒有太多版權意識,一盤原版磁帶可能會被翻錄上百次,而每盤翻錄的磁帶又會被聆聽上百次。

鄧麗君之所以在那個年代突然“爆紅”,與其唱腔和歌詞內容密不可分。被樣板戲和革命歌曲教育了幾十年的人們發現,歌曲竟然還能這麼唱?歌詞竟然還能這麼寫?人們禁錮的大腦瞬間被開辟了一片新視野。而由於兩岸聽眾對鄧麗君歌曲欣賞的不同步,使得在台灣經過十年傳播而積澱下的幾十首好歌,在同一時間“砸”向了大陸聽眾,使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就愛上了這個聲音。

然而那些讓鄧麗君為人喜愛的特點,恰恰成為她被禁的理由。鄧麗君的情歌很快被戴上了“********”、“靡靡之音”等帽子,與喇叭褲、蛤蟆鏡等一道成了老師家長眼中會“教壞小孩”的東西。而把鄧麗君歌曲上升到“毒草”這一高度的,是1980年的中國音協西山會議。

會上被批判最猛烈的是《何日君再來》。因為“君”字與鄧麗君名字相同,如今“何日君再來”常被用於懷念她的演唱會或文集名字。而在當時,《何日君再來》是一首典型的“不良歌曲”,無論從黃色還是反動的角度,都能批判。歌詞“人生能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從字麵意思理解是青年男子與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屬於“黃色”;這首歌創作於1936年,正值日本入侵中國之時,“君”指的是國家,或者說指的是國民黨軍隊,“何日君再來”有“何時收複失地”之意。從這個角度講,歌名與當時國民黨鼓吹的“反攻大陸”暗合,又屬於“反動”。這樣一首“又黃又反”的歌,就在一片“又紅又專”的氣氛中被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