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3 / 3)

但是蔣介石反動集團對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回答,卻是頒布了“維持治安緊急辦法”,實行更加窮凶極惡的鎮壓。蔣介石反動派把學生的抗日愛國運動叫做“危害國家”,“得以武力或其他有效方法製止”,“遇有文字、圖畫、演說或其他方法而為前項犯罪(按:愛國有罪)之宣傳者,得當場逮捕,並得於必要時以武力或其他有效方法排除其抵拒……”

蔣介石的法西斯統治,並不能夠鎮壓住排山倒海而來的人民覺醒的內在力量,更大的革命事變在醞釀中。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的鬥爭

從九一八到七七中共領導下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的建立與發展

自從1931年的九一八後,東北三省在蔣介石不抵抗主義下,送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東北三千萬同胞從此變成了日寇的奴隸牛馬,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起來抵抗日寇的侵略。當時中共中央毛澤東、朱德同誌給東北地方黨的指示是發動群眾,堅持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實行統一戰線,聯合各革命階級,抵抗日本帝國主義。東北地方黨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開始他們的抗日工作,產生南滿磐石遊擊隊、間島區遊擊隊、台遼區遊擊隊、巴彥遊擊隊下轄11個軍。1931年一年當中,東北義勇軍在中共領導下,曾發展到三四十萬。而九一八後,曾一度抵抗日寇侵略者的原來東北統治者如馬占山、李杜、丁超、王德林等地主抗日武裝,這時由於缺乏堅持的精神,不能發動群眾作艱苦的鬥爭,都先後很快垮台,或則投降敵人了。

抗日聯軍的十一個軍的發展簡史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是1932年春,磐石縣哈馬河子中韓農民反日暴動產生的,領導暴動的是中共黨員李紅光。李紅光任軍長,楊靖宇(中共黨員)任政委。活動於海龍、通化一帶,建立了長白山根據地,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第二軍是中共領導的東滿遊擊隊組織成的,當時領導人是中共黨員紀長榮(後光榮犧牲),活動於延吉、琿春一帶,也就是間島遊擊隊的發展。日寇對間島遊擊區一而再地實行“三光政策”,全部兒童婦女被奸殺拍賣。有七八十個兒童團團員都在12歲到15歲上下,因不願當亡國奴,跑到山裏,吃樹皮草根,大多數餓死,剩下的其中有個樸其鬆(中共黨員)逃出,投了遊擊隊後,任三路軍政治委員,後光榮犧牲。由於敵人的清剿,二軍在金日成等同誌領導下與一軍會合。

第三軍是趙尚誌同誌領導,1933年到1935年經常出沒於哈爾濱東部山地,該遊擊區包括濱江、延壽、阿城等十餘縣,隊伍發展到數萬人。

第四軍為李延祿同誌(中共黨員)領導,活動於鬆花江下遊兩岸,後李將軍回關內,其弟李延年代理,衝破敵人的討伐,遠征舒蘭,終於戰死。

第五軍是周保中將軍領導(周原是王德林的參謀長),活動於牡丹江兩岸。

第六軍是湯原縣遊擊隊組織成的,由中共黨員夏雲傑率領,活動於鬆花江南,樺川、富錦一帶。1936年夏夏雲傑戰死,改由戴鴻賓領導。

第七軍是虎林、饒河的抗日救國會組織起來的,足跡遍及烏蘇裏江兩岸,開始七軍軍長為周保滿,周死後有韓人崔石家領導,他們均是中共黨員。

第八軍是依蘭土龍山反日農民暴動產生的。1938年,敵人向鬆花江討伐,該軍領導人謝文東因兒子出賣而被捕,動搖變節 ,八軍瓦解。

第九軍是由李華堂所領導的舊吉林軍、自衛軍組成,中共東北黨曾給他不少幫助。1938年,李叛變投敵,九軍政治部主任魏長奎同誌犧牲,該部由郭鐵堅繼續堅持,至1942年,郭亦戰死於嫩江江畔。

第十軍是先進的山林隊編成的,軍長是王亞臣。1938年活動於依蘭一帶,遭敵圍剿,被殲滅。

第十一軍也是山林軍編成的,由酈明山(明中)(是依蘭農民又做過礦工,為中共黨員)發起組成,在依蘭、樺川一帶活動。酈於1938年光榮犧牲,該部由於天放等領導,堅持到東北解放。

到七七事變前東北抗日聯軍共發展到20餘萬人。

從七七到“八一五”的東北抗日聯軍

七七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改編為三路軍。第一路由原第一、第二軍組成,楊靖宇任總指揮,活動於遼寧省。楊將軍因為西征被包圍,彈盡糧絕而死(1940年),其所部由金日成率領堅持到東北解放。第二路由四、五、七、八這四路軍組成,在吉林東北部活動,周保中任總指揮兼政委。第三路軍由三、六、九、十一這四個軍改編而成,總指揮是李兆麟將軍,活動於黑龍江的嫩江的小興安嶺。在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即積極反攻,配合蘇軍解放全東北,現在已成為林彪將軍統率的百萬東北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抗日聯軍所以能堅持14年的英勇戰鬥,是由於有中共的堅強領導,群眾的熱烈擁護,和群眾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係,同時還有日共的國際主義的援助。偉大的指導東北人民英勇戰爭走向勝利的毛澤東同誌,總結了這一史績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幾個月內,就把東三省占領了。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誌,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爭。這個英勇的遊擊戰爭,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論聯合政府》)

第四節 成為時局轉折點的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西安事變前的國內形勢在“一二·一六”運動的打擊下,“冀察政務委員會”到1936年春正式成立了,宋哲元為委員長。實際上這是半傀儡式的政權,一切重要的政令的施行,均須得到日本當局的同意。在這樣的特殊政治局麵下,日本帝國主義吞並華北的計劃便逐步實現了。在經濟上,施行大規模的武裝走私,摧毀華北的中國民族工業,並在華北市場排斥英美。在軍事上擴充組織機構,設立了“華北駐屯軍司令部”,又在各大中心城市遍設特務機關,訓練漢奸,刺探中國軍情,並向北寧路沿線不斷增兵。同時在北海、海口、上海等地到處進行武裝挑釁。

6月間,兩廣軍閥與蔣介石發生內部衝突,日本帝國主義又從中挑撥,兩廣軍進兵湖南,但在全國人民反對軍閥內戰,要求一致對外的壓力下,終於停戰。11月日寇與蒙奸德王大舉進攻綏遠,綏遠軍民,在全國人民熱烈聲援下,點燃了抗戰的烽火。

自綏遠的局部抗戰爆發後,北平、上海等地學生、職業青年、文化人紛紛組織慰勞團北上,許多愛國誌士、抗日救國會紛紛要求南京政府進行全麵抗戰。全國各地皆沸騰起要求和平統一、準備全民抗戰的熱潮。

1935年底,中國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經過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到達了對抗日有極大戰略作用的地點——陝甘寧邊區。1936年2月乃派勁旅東征,渡黃河、出山西企圖打通北上的抗日道路。毛澤東同誌並代表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東征宣言”,說明“為實現抗日,渡河東征”。但因國民黨反動派派大軍前往堵截,5月間遂又回師西岸,以求保持國防實力。毛澤東、朱德為此發出了“回師通電”,說明“以此行動,向全國表示誠意,願在一個月內,停戰議和”,並號召一切中國軍隊,不分派別,不分信仰,組織全國統一的抗日聯軍,團結救國。中共中央又於8月25日致書國民黨要求“集中國力,一致對外,提議兩黨恢複抗日民主的合作”,恢複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實行三民主義,結成全民族的統一戰線,共同建立中華民主共和國。

毛澤東和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意誌的抗日救國與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各階層對一致抗日的要求更趨積極了。但是,南京政府卻是一方麵仍然不斷地與日本談判,想以較強硬的態度使日本稍稍讓步,以緩和國內空氣。另一方麵仍然喪盡天良“圍剿”蔣管區的人民愛國運動,11月間又逮捕了全國救國會領袖沈鈞儒、鄒韜奮、沙千裏等七人,全國震動。而其主要方麵,則仍是繼續倒行逆施,準備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剿共”內戰,“圍剿”為抗日和民主團結而奮鬥的紅軍。

成為時局轉折點的西安事變

中國共產黨與紅軍堅決主張與一切願意抗日的部隊攜手抗日的影響所及,使當時在西北“剿共”前線的張學良所部東北軍與楊虎城所部西北軍也深受感動。在中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救亡口號下,大部分官兵皆自動要求停止內戰,東北軍更熱烈響應中共向他們提出的“打回老家去!”的口號而與紅軍聯歡。張、楊兩將領在中共的政治主張與部下士兵的抗日要求的推動下,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影響下,自己經曆了十幾年來外患與內戰的痛苦教訓,這事又識破了蔣介石消滅異己的毒辣陰謀,也不願繼續“剿共”,因而向蔣介石提出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主張。

1936年12月初,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繼續積極“剿共”,張、楊乃再度向蔣氏進言,蔣介石嚴詞拒絕,大罵張、楊違抗命令。“一二·九”周年紀念日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組織萬餘學生群眾,向張、楊請願,痛苦陳詞,要求停止內戰,許多下級官兵對繼續“剿共”戰爭的命令皆表示憤恨。蔣介石竟打電話給張、楊,要他們對遊行學生“格殺勿論”。12月12日,張、楊遂在部下與人民的支持下,兵諫蔣介石於臨潼華清池,要求答應“停止內戰,立即抗日”。這便是成為曆史時局轉折點的“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楊虎城連電全國,提出八項主張:(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2)停止一切內戰;(3)應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4)釋放一切政治犯;(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等一切政治自由權利;(7)確實遵行總理遺囑;(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日本帝國主義此時便想乘機擴大中國內戰,要南京政府來消滅中國抗日力量,說:“……絕對不能與張學良妥協,否則日政府將不能坐視。”並提議中日合作“剿共”;動員漢奸、托派造謠製造混亂。南京政府在親日派何應欽等把持下,一方麵以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調兵遣將,沿隴海線西上,進攻潼關;又擬派大隊飛機,轟炸西安。另一方麵,電召赴德養病的汪精衛,立即回國,共同進行聯日倒蔣反共的政治陰謀,借此擴大國內分裂局麵,取蔣氏的地位而代之。

當時中國共產黨聞訊,即派周恩來赴西安,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毛澤東同誌和共產黨的政策,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轉變到抗日戰場上,所以對於蔣介石的問題,乃是要他放下屠刀,回頭是岸。周恩來同誌並親自與蔣介石詳談國內外形勢,指出聯合抗日之必要;一麵致電南京政府,一麵又與西安當局接洽,提出和平解決辦法。同時,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皆紛紛呼籲和平。蘇、英、美、法各國也從中斡旋。在蔣介石接受了團結抗日的條件之後,張學良、楊虎城就釋放了蔣介石。12月25日,張學良還陪送蔣介石飛至南京,“雙十二事變”遂得和平解決。

但是,蔣介石在張學良陪送他到了南京之後,不但捏造了一篇在西安的所謂“對張楊訓話”,和偽造了一本裝腔作勢、令人作嘔的“西安半月記”,而且又背信棄義地扣住了張學良,後來又扣住了楊虎城(張、楊被扣至今已有12年之久了這裏說的12年是指張學良、楊虎城被扣押之時至該書寫作之時。

——編者注

),強迫改編分散了東北軍與西北軍。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接受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條件,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由於人民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壓力以及很多國民黨軍隊對於“剿共”政策的抵抗,第二是英美對於日寇的態度有了新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蔣介石集團。

在《何梅協定》前,英美帝國主義認為日寇的占領東北四省,為的是為進攻蘇聯做準備;現在日寇的刀鋒不北向蘇聯,而南下滅亡整個中國,有重大利益在中國的英美兩國對此是不肯緘默的。所以一向擁護日寇的英國保守黨言論也不能不焦急起來,英美的對華政策也開始采取積極態度。一切這些,使得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不得不開始動搖起來。經過西安事變,英美也從中斡旋和平解決,他們也願意利用中共和人民的力量,給日寇獨占中國的企圖以一定的打擊,所以,他們也樂得應允聯共抗日。南京政府既有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所以聯共抗日的政策便逐漸建立起來。

1937年3月,國民黨召開三中全會,商討對共產黨與日本的方針。開會前,共產黨中央發出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文,提出五項要求與四項保證,以作合作抗日的方案。五項要求是:(1)停止一切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2)給人民以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3)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4)迅速完成對日抗戰之一切準備工作;(5)改善人民的生活。四項保證是:(1)在全國範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2)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受南京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3)在特區政府內實施普選的徹底的民主製度;(4)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這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為了爭取國民黨抗日所做的相忍為國的堅決表現。接著何香凝、宋慶齡、馮玉祥、李烈鈞等向國民黨三中全會沉痛建議恢複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聯共抗日。國民黨及社會中一部分上層分子,這時對於聯合共產黨的主張也表示讚同。

國民黨三中全會中,親日派首領汪精衛提出堅持“剿共”的政治決議草案,大會中抗日派與親日派的鬥爭非常激烈,結果終於通過實際上接受合作的決議,但在親日派影響之下,卻寫成為荒謬的“根絕赤禍案”。

自從國民黨三中全會後,國民黨與共產黨代表繼續談判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條件。從此國民黨在全國人民壓力下暫時放下了以公開內戰消滅中共的方針,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麵基本上結束。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鑒於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乃提出了“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日”的方針,號召全國人民為實現民主政治,準備為對日抗戰而奮鬥!同時,和各種破壞統一戰線的言論行動作無情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