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亡國篇(3)(2 / 2)

陸秀夫抱小皇帝投海

元軍壓境,橫掃江南,南宋王朝搖搖欲墜,幸賴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忠臣護保小皇帝趙星逃亡海上,暫居崖山。

元將李恒一路追殺,與宋軍隔海相望。一天大霧彌漫,李恒乘早潮到來之際,下令出海攻擊,張世傑、張弘範率領水軍迎擊,無奈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陸秀夫想保護小皇帝逃跑,但是倉促之間,難以起錨。眼看元軍包圍上來,陸秀夫悲愴淚下,自覺難以逃脫,便對自己的妻子說道:“大勢已去,我們為國盡忠。留千古英名,隻好一死了。”說完便先要他的妻子跳海自盡,然後對小皇帝說:“國事已經至此,我們已無力挽回殘局,陛下應當為國而死,絕不能象先帝那樣被敵俘虜,受盡汙辱。”於是便抱著小皇帝投水自盡。望族、後宮和隨從大臣也一個個地跳海了。從此南宋滅亡。

一天皇帝

金哀宗完顏守緒被蒙古軍圍困在蔡州,三個月後,城中糧盡,哀宗及其將士靠殺馬充饑,城中居民用人畜骨和草泥充饑。第二年,蒙軍在西城鑿通五門,整軍入城。由於金將完顏德仲督軍巷戰,直到傍晚,蒙軍暫退。哀宗看到蔡州已守不住,金朝無望,便於夜間召集百官,決定傳位於當時任東麵元帥的完顏承麟。但完顏承麟哭拜不敢接受。哀宗勸告說:“朕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日矯捷,萬一得脫,國祚不絕。”完顏承麟無奈,隻好答應即位,史稱金末帝,年號“盛昌”。

金末帝即位後,隨即帶兵迎敵。此時,南宋軍隊已攻入蔡州南門,樹起宋朝旗幟。接著,城西也為蒙軍所破。哀宗見金朝大勢已去,無法挽救,也不願被俘,就在軒中自縊而死。末帝聞之大哭;哭聲末畢,城潰,末帝戰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至此滅亡。金末帝從即位到戰死於亂軍,不滿一天時間。

李睨投降被殺

夏末主李睍是在夏亡旦夕中即位的。麵對蒙軍的長驅直入,夏朝軍民卻展開了抗蒙救亡的激烈戰鬥。

夏帝李睍派老將嵬名令公率夏兵迎戰,遭到慘敗。據波斯拉斯德《集史》記載說:“當時兩軍對戰的熱烈,是蒙軍作戰史上少見的。西夏將士英勇抵抗,最後犧牲慘重。”“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靈州終於被蒙軍強占。寶義二年春,夏帝李睍被圍在中興府,外援斷絕。右丞相高良惠激勵將士,日夜守防,積勞成疾。左僚勸他自愛,高良惠慨歎地說:“我深受國恩,不能消除禍亂,敵人深入到如此地步,我活著有什麼用?”高良惠繼續指揮戰鬥,不久病死。夏朝失掉丞相,處境更加困難。同年閏五月,成吉思汗從隆德州到六盤山避暑,派遣使者察罕去中興府勸李睍投降,被李睍拒絕。結果中興府被圍,城中糧盡草絕,軍民饑病而死眾多;六月,又發生地震,城內房倒屋塌,宮室俱毀,帝睍看到確已走投無路,隻好向蒙古投降,後被蒙軍殺死,夏朝至此滅亡。

(評鑒)

外患始於內憂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範文子不同意和楚國交戰,他說:“假如偏得外患,國家還可以得救;倘若禍從內發,那才是個災難。”曆史也已證明,國家之所以被侵吞兼並,是因為國家內部政治的腐朽和社會經濟的崩潰。

趙國趙王遷登位後,朝政操縱在寵臣郭開手中,由於他的嫉賢妒能,壓製人才,國力削弱,終被秦國所兼並。三國劉禪寵宦官,政事乖張,人心渙散,東吳孫皓昏暴驕盈,殘虐官民,朝野失望,所以魏晉伐蜀代吳,都能獲致迅速的成功。南朝陳後主日夜歌曲酒色,當隋軍已經兵臨城下時,後主還在飲酒取樂。明朝英宋以後,皇帝多幼弱昏庸,宦官當權,禍害流毒天下,中樞腐敗,地方糜爛,加以連年大旱,滿州乘虛入侵,明朝滅亡。

這一切,都正如杜牧所雲:“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鎰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因此,要抵製外來侵略,消除外患,就必須用賢人,遠小人,安撫民眾,順應民心,消除內憂,治理好國家。否則,遠君子,近小人,是非顛倒,政治腐敗,風氣敗壞,官吏欺壓百姓,人民怨聲載道,統治者連內部都顧不過來,那裏還有力量抵製外來侵略呢。自身強大,受人敬畏,自身弱小,受人欺負,雖然不合道義,但卻古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