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傳世故事(6)(3 / 3)

他勇敢善戰,連太祖成吉思汗都替他擔心。太祖慰勞他的時候,幽默地對他說:你就是不珍惜你的性命,也得替我的鎧甲考慮考慮。他問身邊的將軍們:“你們最珍愛的是什麼?”

將軍們的回答他都不滿意。他說:能夠保護你們不犧牲從而能夠為國立功的,難道不是孫威為你們製造的鎧甲嗎?為什麼你們都不往這上麵說呢?

成吉思汗賞賜給孫威一套錦緞的衣服。蒙古軍好殺戮。每次作戰,孫威都以要從中挑選工匠為由,把被俘的人留下來,使他們免於被屠戮的命運。孫威死後,太祖追贈他為中奉大夫等官職,並授他的兒子孫拱為監察禦史,承襲他父親的甲匠都總管的職務。

孫拱也是一位傑出的製甲工匠,他的構思奇巧。他曾一次做了280具鎧甲。至元十一年(1274年)他曾研製成功一種叫做“疊盾”的鎧甲,或叫做折疊盾。因為它張開的時候就是一隻盾,而折疊起來後又攜帶很方便。世祖忽必烈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創造,重賞孫拱以資獎勵。

在丞相伯顏率軍南下征宋的時候,因為甲胄不足,征集全國的製甲匠人製甲。孫拱負責順天、河間兩路的製甲工作。結果,他不但提前完成任務,而且那甲胄都做成虎豹異獸之形,使忽必烈非常滿意。

同他的父親一樣,他為匠是個巨匠;為官則以愛民為己任。至元十五年,他被任為保定路治中。正趕上發生饑荒,孫拱決定開倉賑災。但有人說,這麼大的事,應該先請示朝廷。孫拱說,救災的事是拖延不得的,若是請示以後再開倉,有些人就要餓死了。如果因為開倉賑災而得罪,有我一個人承擔。於是,發給饑民4500石糧食。

高陽(在今河北省高陽縣西)有一座沙河橋,被當地的一個土豪霸占,誰要從橋上過,就得向他交錢,百姓都很痛恨他。孫拱知道後,抓起他來,治了那土豪的罪。

孫拱後來升任大都路軍器人匠總管,再升為工部侍郎(差不多相當於工業部長)。成宗繼位以後,又讓他負責朝廷的物資供應。

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成宗賞給他銀百兩,織紋緞五十匹,帛25匹,紙幣1萬貫。死後還被追贈為大司農。雖然是在死後所贈,但這在元代的漢人中,已經是相當高的官職了。

郭守敬治水觀天

郭守敬(1231—1316年)是元代的大科學家、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他為國為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蒙古忽必烈大汗中統三年,王府書記張文廉向忽必烈推薦說:他有個學生郭守敬,精通水利,巧思絕人。世祖聽後,急著說:那就讓他來見見朕吧!

見了大汗忽必烈,郭守敬首先提出了幾個建議。他說:“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角)東邊,有古運河。如果在通州把玉泉水引到古運河中,古運河就可以行船,每年可以節省車費六萬緡。浮甸等處水淺風大,可以在通州以南藺榆河口開一條渠一直通到古運河中,就可以避開這一險段。”他這裏說的一些小地名,都在北京附近,具體地點,現在難考。

忽必烈聽了郭守敬的這一段話,高興地說:“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像這個年輕人這樣,百姓就不必素餐了!”

可是郭守敬並沒有說完,他又接著說道:“順德城外有一股泉水,叫達泉,可以把泉水引入城內,分成三條渠,用以灌溉城東的土地。”

郭守敬

忽必烈再次感歎道:“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郭守敬一口氣提出6個建議。包括開通順德附近黃河故道,不但可以行船,還可以開墾土地1300餘頃;在磁州附近開渠可灌田3000餘頃;在懷孟(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利用沁河餘水可灌田2000餘頃;在孟州(今河南省孟縣)附近的黃河上修條支渠,又可灌田兩千餘頃,等等。古今河道也有一定的變化,所以有些河流的具體走向現在也不太容易說清楚。郭守敬每提完一個建議,忽必烈就重複一句:“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

忽必烈很賞識郭守敬,授與他提舉諸路河渠這一職務,就是負責水利的官員。第二年又加授銀符副河渠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