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十三)1月19日(3 / 3)

回料鬥是由好多的排列有序的管道組成的,對於吊裝的技術要求很高,決不允許磕碰。特別是吊裝時吊裝帶的角度,要想保證吊裝帶的角度不跟物件發生應力,隻有外加一根扁擔。這樣的吊裝方案李春生在國內已經做過很多次了,早已算不得是難題了。

DD公司這一次出國並沒有把這樣扁擔帶過來,即使在現場做一根這樣的扁擔跟運輸的費用比起來還是劃算的多,最關鍵的是,新加坡不允許自製的工具出現在施工現場。CS一號爐吊裝的時候租賃的是新加坡一家起重公司的扁擔。李春生打通這家公司的電話跟他們交涉了好一陣子,“租用一根這樣的扁擔一天的租金最少是三百元。”電話的那邊怕李春生弄出了誤會,又加了一句,“我說的是新幣。”

“這簡直就是在趁火打劫。”李春生是從不罵人的,如果不是氣憤至極就連這樣的話也是不會從他的嘴裏說出來的。

“一天的租金就是三百新幣,兩個回料鬥最少使用兩天,六百新幣,人民幣就是三千元。在現場到處布滿的廢料中要想找到兩根製作這樣扁擔的材料是不用花多大心思的。”李春生心裏想著隨手又打通了別的起重公司的電話。其他的公司竟沒有這樣的扁擔。

扁擔的圖形和尺寸就擺在眼前電腦的屏幕上,輕輕地動一動鼠標就能傳輸到打印機,甚至用不了五秒鍾,一張扁擔製作的圖紙就出來了。

“租用一根這樣的扁擔一天需要三百新幣實在是太貴了,我想咱們自己製作一根,到了三號爐吊裝的時候還能繼續使用。”李春生拿著圖紙送到付明辦公桌的時候,付明正在審閱這個月的工程預算,如果按著這樣的預算幹下去DD公司根本不會在新加坡的工程上賺到一分錢。

“那就照著圖紙製作一個一模一樣的扁擔。”付明看過了圖紙幾乎想都沒想。

吳成民從李春生手裏接到了圖紙,幾乎沒有兩個小時就製作出來了跟圖紙一模一樣的扁擔。付明親自去看過吳成民製作好的扁擔,要刷上油漆,跟正規廠家製作的沒什麼兩樣。

“這根扁擔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每一次的大件吊裝新加坡的安全官都要對起重設備進行例行檢查。

“最好是不要看到那根扁擔,即使看到了也不要出現任何的問題。”事情並不像是李春生想的那樣,到底出問題了,問題卻又偏偏出現在自己製作的扁擔上。

“就是它能安全的吊起一頭大象,今天用它來吊一隻老鼠。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這也是不允許的。除非它是美國工程師設計的,再有他們做出的PE,否則在新加坡任何的地方像你們自己私自製作的工具特別是起重工具都是不準使用的。”薩拉姆丁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了一點都不能通融的態度。“我們也是在完全的按照新加坡的規定做事,如果我今天在這件事上寬容了你們,明天我的老板就炒了我的魷魚。”

炒魷魚本來是中國人好說的話,這個印度大胖子竟然也學會使用了,而且是用英語說出來的。

“美國,美國,一根破扁擔好像隻有美國工程師才會設計。”李春生盡管盡力克製著心裏的不平衡,但從嘴裏說出的話還是跟平常的聲音一樣的大小。

“他在說什麼?”別看薩拉姆丁說的一口流利的英語,對於漢語他可是個盲子,除了那幾句簡單的,其他的竟連別人在說什都聽不懂,他擺了擺手把中國的翻譯叫了過來。中國的翻譯嘀了嘟嚕跟他說了好一通,李春生的英語水平不比翻譯差多少,翻譯跟薩拉姆丁說話的時候,李春生把頭轉了過去,他怕自己忍不住笑惹怒了薩拉姆丁。從薩拉姆丁聽後不動聲色的表情裏知道,翻譯把李春生說出的話從中做了手腳。

差不多用吳成民製作一根扁擔的時間才從那家起重公司把租賃的扁擔拉了回來,除了比DD公司製作的精細再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在場的中國人幾乎都在說這著一句話“這要是在中國就好了。”同樣是在中國的外國人,在中國是絕不會發生像今天中國人在新加坡這樣的事兒。中國人對於外國人的優待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本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