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說:“寡人常聽人說:羽毛不夠豐滿的鳥兒不可以高飛,法令不完備的國家不可以獎懲刑罰,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統治萬民,政策教化不順應天意的君主不可以號令大臣,如今先生不遠千裏來到我秦國登庭指教,寡人內心非常感激,不過關於軍國大計,最好還是等將來再說吧!”

蘇秦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能否聽取我的意見。以前神農攻打補遂,黃帝討伐涿鹿擒獲蚩尤,唐堯放逐驩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湯王滅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滅商紂,齊桓公用戰爭雄霸天下,都說明了一個國家要想稱霸天下,哪有不經過戰爭就達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著兵車奔馳,各國互相締結口頭盟約,謀求天下統一;雖然講究合縱連橫,卻是戰爭不息;說客和謀士們進行巧辯和權詐之術,致使諸侯慌亂疑惑,結果一切糾紛都從此發生,簡直複雜到無法處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備的國家,人們又常常做出虛偽的行為;文書、籍策雜亂繁瑣,百姓生活貧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無所依賴;法令規章越多,戰爭發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變穿著儒士服裝的越多,戰爭就越發無法停止。什麼事如果不顧根本而專門講求文辭末節,天下就越發無法太平。因此說客的舌頭說焦了,聽的人耳朵都有聽聾了,卻不見什麼成效;做事即使講義氣守信用,也沒辦法使天下和平安樂。因此就廢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並且禮遇敢死之士,製作好各種甲胄,磨光各種刀槍,然後到戰場上去爭勝負。大王要明白,沒有行動卻想使國家富強,安居不動卻要使國土擴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賢君,想不用刀兵而獲得這些,也是無法實現雄心的。所以隻有用戰爭才能達成國家富強的目的。距離遠的就用軍隊互相攻伐,距離近的就短兵相殺,隻有如此才能建立偉大功業。所以軍隊如果能得勝於外國,那麼國內民眾的義氣就會高漲,君王的威權就會增強,人民會自然地服從統治。現在假如想要並吞天下,奪取王位,征服敵國,轄製海內,治理百姓,號令諸侯,實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繼嗣當政的君主,卻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詭辯之士的言論所迷惑,沉溺在遊說之士的言語辯辭中,而誤信各種不適當的外交政策。依照這樣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實現連橫。”

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雖然一連上了十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議始終沒被秦王采納。他的黑貂皮襖也破了,一百兩金幣也用完了,最後甚至連房旅費都沒有了,不得已隻好離開秦國回到洛陽。他腿上打著裹腳,腳上穿著草鞋,背著一些破書,挑著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麵孔又黃又黑,很顯失意。他回到家裏以後,正在織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說話,因此他深深歎息:“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當晚,蘇秦就從幾十個書箱裏麵找出一部薑太公著的《陰符》來。從此他就趴在桌子上發奮鑽研,選擇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讀,而且一邊讀一邊揣摩演練。當他讀書讀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腳上。他自語道:“哪有遊說人主而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繡,得到卿相尊位的呢?”過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練終於成功,他又自言自語說:“現在我真的可以去遊說各國君王了。”

於是蘇秦就步入趙國的燕烏集闕宮門,在華屋之下遊說趙王。他對趙王滔滔不絕地說出合縱的戰略和策略,趙王聽了大喜過望,立刻封他為武安君,並授以相印,兵車一百輛、錦繡一千束,白璧一百雙,金幣二十萬兩,車隊尾隨他後,到各國去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以此壓製強秦。

因此,當蘇秦在趙國做宰相時,秦國不敢出兵函穀關。在當時,廣大天下、眾多百姓、威武的諸侯、掌權的謀臣,都要聽蘇秦一人來決定一切政策。沒消費一鬥軍糧,沒征用一個兵卒,沒派遣一員大將,沒有用壞一把弓,沒損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諸侯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近。由此可見,隻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穩定;隻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得到合適的使用,天下就會服從領導、歸順朝廷。所以說:“應該運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來處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謀策劃、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廝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