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弊:破爛的。
【譯文】
楚國攻打韓國雍氏,韓國向西周求兵求糧,周王為此憂慮,就告訴大臣蘇代。蘇代說:“這有什麼好憂慮的呢?臣不但可以使韓國不向西周求兵求糧,而且可以為君王得到韓國的高都。”周王聽後大為高興,說:“您如果能做到,那麼以後寡人的國家都將聽從你的調遣和管理。”蘇代於是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對他說道:“難道您不清楚楚國的計劃嗎?楚將昭應當初對楚王說:‘韓國常年疲於兵禍,糧庫空虛,沒有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韓國饑荒,率兵奪取韓國的雍氏,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國包圍雍氏已經5個月了,還不能攻克,這就是楚軍的困窘,楚王已經開始不相信昭應的計策了。現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糧,這明明是告訴楚國韓國的弊端。如果昭應知道以後,一定勸說楚王增兵包圍雍氏,屆時雍氏必然會被攻陷。”仲侈說:“對,但是我的使者已經派出去了。”蘇代說:“您為什麼不把高都之地送給西周呢?”仲侈聽後十分憤怒地說:“我不再向西周求兵求糧,這已經做得很多了,為什麼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蘇代說:“假如您把高都送給西周,那麼西周會再次跟韓國修好,秦國知道以後,必然大為震怒,不僅會焚毀西周的符節,而且還會斷絕使臣的來往。這樣一來,閣下就是在用一個破爛的高都,換取一個完整的西周,閣下為什麼不願意呢?”公仲侈說:“好吧。”於是公仲侈就不向周求兵求糧,並把高都送給了西周。楚軍沒能攻下雍氏而離去。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原文】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①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②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謂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注釋】
①責:索回。
②屬:叮囑。
【譯文】
司寇布為周最的事對周君指出:“您派人把周最不肯當太子的事告訴齊王,臣認為這樣做實在不太合適。以前函冶氏為齊太公買了一把寶劍,齊太公沒有看出寶劍的精良品質,結果叫函冶氏退掉寶劍並且要索回買寶劍的錢。後來越國的一個人想用一千金買這把劍,函冶氏卻又沒有賣。當函冶氏要死時,叮囑他兒子說:‘任何重要的東西,絕對不能隻讓自己知道。’如今君王想立周最為太子,隻是隻有周最自己知道這個約定,天下卻沒有人知道這件事。臣深怕齊王聽了你的話後反而認為你說的不是真的,覺得你的真實意圖是立公子果為太子,隻是用這種假托周最不肯作太子的辦法虛飾罷了,以此欺蒙齊國。如果人們覺得君王是在弄計謀,周最在搞權詐之術,那麼現在君王為何不讓人們看到事情的真相呢?奉養父王沒有誰比周最更真誠更有摯愛的了,你可以將這些真相告白於天下。”
秦欲攻周
【原文】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①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②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注釋】
①計:為利益著想。
②弊:軍隊精疲力盡。
【譯文】
秦打算進攻西周,周最對秦王說:“真的為大王的國家利益著想的話,就不應該攻打西周,秦如果攻打西周,對秦國自己毫無現實利益,反而會在眾國間把名聲搞壞。到時諸侯們由於害怕秦國,相反都會到東邊和齊國聯合。秦為攻周陷於疲憊,天下諸侯聯合了齊國,那麼秦國就會孤立而不能稱霸諸侯了。可見諸侯們為了使秦軍精疲力盡,才慫恿君王攻周。當秦國和天下諸侯們的實力都消耗盡了,那麼任何國家的號令都不能通行於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