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原文】

薛公以①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籍兵乞食②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③於秦而君無攻,又無籍兵乞食。君臨函穀而無攻,令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籍兵乞食於西周。

【注釋】

①以:利用。

②籍兵乞食:這裏指借兵借糧。

③陰合:暗中交結。

【譯文】

薛公利用齊國的力量幫助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然後又與韓國、魏國攻打秦國,因而向西周借兵借糧。韓慶替西周對薛公說:“你用齊國的力量幫助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用了九年時間才攻下宛城、葉城以北的地方,來加強韓國和魏國,現在又攻打秦國來進一步加強他們。韓、魏兩國南麵不用擔心楚國,西麵沒有秦國的威脅,那麼他們的疆域不斷擴大,而且地位更加重要,那麼齊國的地位必將會受到輕視。事情的本末、虛實不是永恒的,而是交替變化的,我暗暗地為你感到不安。你不如讓西周暗中和秦國結交,而且你既不攻打秦國,又不借兵借糧。你臨近函穀關而不進攻,讓一國把你的真實意圖告訴秦王說:‘薛公之所以要攻破秦國以加強韓、魏兩國,是因為想要大王迫使楚國把靠近齊國的東麵土地割讓給齊國。’秦王放回楚王,兩國和好,你讓西周用這種辦法施惠於秦,秦國讓楚國割讓東麵的土地給齊國,而免於被齊、韓、魏三國所進攻,秦國一定願意這樣做。楚王能夠脫身,也一定會感激齊國,而把東麵的土地割讓給齊國。齊國得到這塊土地就會更加強大,你在薛地的封邑也就世代沒有災禍了。秦國的力量並沒有削弱,他在韓、趙、魏三國的西麵,三國一定會接重齊國。”薛公說:“好。”於是派韓慶前往秦國,又取消了聯合韓、魏攻打秦國的打算,也不想向西周借兵借糧了。

秦令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

【原文】

秦令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①周,以其重秦客。遊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由,遺②之大鍾,載以廣車③,因隨入以兵,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注釋】

①讓:嚴詞責難。

②遺:贈送。

③廣車:用於通車的寬廣的路。

【譯文】

秦國派樗裏疾率領100輛馬車去訪問西周,西周君用相應數量的士卒舉行盛大的儀式出城歡迎,非常重視和尊敬樗裏疾。楚王知道以後大為憤怒,嚴詞責難周君不該這樣重視秦國使者。周臣遊騰就對楚王解釋說:“以前智伯要討伐由時,先贈送給他一口大鍾,由為了能用大車運這口大鍾,就特別修了一條寬廣的道路。但智伯卻也乘機從這條道路進兵攻擊由,由於是被滅了,這主要是因為由沒有防備的緣故。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表麵上聲稱去攻打楚國,實際上卻是襲擊蔡國。現在的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還有吞滅周朝的野心,秦國派樗裏疾率領100輛戰車到西周時,周君非常害怕,於是心裏以當年的蔡國和由的事情作為警戒,所以在歡迎儀式上派手持長柄武器的士兵走在前麵,派手持強弓的士兵走在後麵,名義上是歡迎、保衛樗裏疾,實際上是困住他。周君難道不愛他的國家嗎?惟恐有一天被滅,對您大王也不利,這是為了大王擔憂啊。”楚王這才高興起來。

雍氏之役

【原文】

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①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