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淡泊名利
東晉末年,出現了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詩人。他以平淡、樸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筆墨,多方麵地描寫田園風光,抒發他在農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詩人忽視的田園景物第一次被他描繪得那樣美妙動人,情味雋永,因此後人稱他為“田園詩人”。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曾祖父陶侃因軍功官至大司馬。陶淵明的祖父、父親雖然做過太守一類的官,但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境早已破敗。少年時陶淵明就喜好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願;又厭惡世俗,熱愛田園生活。陶淵明29歲走上仕途。起初做州祭酒,不能忍耐。沒多久,自動辭官歸田。州官召他為主簿,他不接受,寧願躬耕自資。此後,做過如鎮軍、建威參軍一類小官。他還被人舉薦去做彭澤縣(今江西省湖口縣)的縣令。有一次,郡裏派督郵來彭澤,手下人告訴他,那是上麵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齊整,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歎了一口氣,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言下之意,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米薪俸,低聲下氣地向這些鄙俗之人獻殷勤。
當天他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這個彭澤令,他才當了80多天。他從此不再踏入黑暗醜惡的官場。這一年,陶淵明41歲。為這一次永遠的辭仕歸隱,他寫了一篇賦《歸去來辭》,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理想。在文章中,他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象了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無數樂趣。回家之後,陶淵明在自己家門前種了五棵柳樹,自稱“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傳》寥寥百餘字,一位貧苦而有操守、不拘禮法而自得其樂的知識分子典型形象便呼之欲出。《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辭》成為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的名作。北宋文豪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最著名的作品,文中設計了一個“桃花源”的理想社會,這是避秦時亂的農人們開辟出來的一個新世界。它與世隔絕,這裏的人“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人人平等地參加勞動,得到收獲沒有人向他們征稅,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全文300字,它所展現的生活場景,令人悠然神往。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和其序《桃花源記》,是一部引起曆代爭議、眾說紛紜的奇詩奇文。關於它的取材與主題,有人以為寫的是實地實事,有人以為是憤世之作,有人以為其中寄寓著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這是它擁有經久不衰藝術魅力的根源。但無論如何,它充滿了對汙濁社會的憎惡和對淡泊生活的熱愛。陶淵明自歸居田園後的22年間,雖然生活窘困,但以耕讀自娛,詩酒為伴,直至終老,享年63歲。陶淵明歸隱之後,親事耕作,不僅體察了勞動的艱辛,而且還獲得了不計收獲的快樂,這在士大夫“恥涉務農”的時代,確實難能可貴。陶淵明所處的晉宋之際,詩歌作風已經開始慢慢趨向浮靡,但他平淡醇美、質樸深邃的田園詩,無疑是這一時代中國詩歌的奇跡。也正因此,陶淵明詩的價值並未為當時人所重視,到了唐代,陶詩的光芒為人發現,從此以後,其地位漸次上升,甚至有人將陶淵明與杜甫兩人並列為“詩聖”。
知識加油站
“潯陽三隱”與陶淵明同一時代還有兩位名人,一是入廬山學佛的周續之,二是隱居廬山的劉遺民,他們三人被稱做“潯陽三隱”。
王愷與石崇鬥富
晉武帝統一全國後,誌得意滿,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裏。上行下效,朝臣都把擺闊氣當做體麵的事。當時,在京都洛陽,有兩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晉武帝的舅舅王愷,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石崇原來在荊州當刺史,在那裏,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家裏有無數的錢財、珍寶。石崇到了洛陽,得知有個叫王愷的豪富很有名,就有心跟他比一比。他聽說王愷家洗鍋用飴糖水,就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為了講排場,出門的時候,在道路兩旁用紫絲布做成擋風牆,全長20公裏,用了成千上萬匹布。石崇聽說了,出門的時候就用錦緞做成擋風牆,全長25公裏,又壓倒了王愷。王愷想出了新招,用赤石脂來抹牆,把家裏的房屋弄得富麗堂皇。石崇不認輸,就用香椒泥抹牆,把家裏的房屋弄得芳香撲鼻,又勝過了王愷。晉武帝看到舅舅王愷跟石崇鬥富,不但不製止他們的奢侈行為,居然還想幫舅舅鬥倒石崇,就賜給舅舅一株半米多高的珊瑚樹。王愷得到了這株珊瑚樹,高興極了,得意洋洋地說:“這回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比得過我了!”於是他把石崇請到家裏來,請他觀賞這株珊瑚樹。石崇看是株珊瑚,一點不露驚訝之色,冷笑一聲,隨手拿起一個鐵如意,一下子就把珊瑚樹給打碎了。王愷見石崇打碎了他的珊瑚樹,以為這是石崇妒忌他的富有,就跳起來一把揪住石崇,讓他賠償。石崇毫不在意,叫手下人回家搬取他收藏的珊瑚樹。其中1米多高的就有六七株,株株色彩鮮豔奪目,像王愷那樣半米多高的更多。他叫人把珊瑚擺開,任憑王愷挑選。這一次,王愷又輸了。王愷和石崇還常常大宴賓客,顯示自己的闊氣。王愷請客人喝酒,要美女在席旁吹笛,如果稍有失韻走調,就把美女拉出去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