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這些人當中,出了一個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因為做官曾做到右將軍,所以也有人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書法,他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12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曆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裏、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麵,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達到很高的水平。王羲之出身士族,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曆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裏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麵又光滑又幹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他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麵上龍飛鳳舞地寫了5個字,就還給老婆婆。他安慰老婆婆說:“別急。你隻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麵是王右軍寫的字就行了。”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籃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群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群鵝在水麵上悠閑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他在河邊看著看著,舍不得離開,就要求那道士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著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他帶回去了。王羲之精心鑽研書法的體勢,對古代書法進行革新變化,博采眾家之長而熔於一爐,創造出了自己的妍媚流麗的獨特書體,在我國書法史上有“書聖”的美稱。
知識加油站
東床坦腹的故事王羲之20歲時,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裝模作樣,希望被選中。隻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坦腹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坦腹躺著一個不動聲色的年輕人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