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廠玩了命一般拍影片,北影也是百般推敲。李秀明過去在銀幕上總是一副“苦相”,為了符合劇情需要,王炎導演要求在角度和用光上尋找李秀明柔美的因素,並把這些好的角度和肖像光用在她性格中最有光彩的地方,力求把她最美、最動人的東西體現出來。
王炎導演為了真實,要求演員一律不化妝,甚至不準演員在開機前用舌頭舔嘴唇。在服裝上,劇組也很下工夫。大家看到老鄉的衣服符合劇情需要,就會拿一件新的交換下來。工夫不負有心人,北影的《許茂》,從演員細節到劇情環境都透射著一種自然和真實。
張金玲演戲尤其投入,在拍攝三姑娘和鄭百香打架那場戲時,她自己還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細節動作。張金玲知道王炎導演有個創作習慣,他自己設計的情節不喜歡別人給他改動。張金玲還是鼓足勇氣對導演說:“王導,我們不會改變你的總體導演構思,但是我有一個成熟的想法。”王炎導演一愣:“你有什麼想法?!”她說:“在開會的時候,我想加入一個打麻繩的動作,來表現三姑娘複雜的心情,這既是農村婦女常見的動作,又可以為以後和鄭百香吵架奠定基礎。”王炎導演稍微沉思了一下,同意加入這個動作。結果張金玲一邊罵陣,一邊搓麻繩,搓、甩、捋、轉,語言和動作巧妙配合,表演得活靈活現。由於過度勞累,張金玲發起高燒。愛將心切,王炎導演親自來探視,在床頭放了一袋梨並安慰張金玲:“都燒到40多度了,好好休息。”
化解二十多年前的“恩怨”
北影的《許茂》先上映,占了先機。不久,八一廠的《許茂》也在全國上映。當時,西安有家電影院還特意同時放映兩部影片,引得觀眾莫大好奇。當年,周克芹的小說也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一年內,《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三種不同形式闖入人們的視野,被炒得沸沸揚揚。1981年,儼然成了“許茂”年。
1982年,兩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都參加了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比。最終,北影的李秀明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鄒積勳獲得最佳攝影獎,八一廠的甄明哲僅獲得最佳錄音獎提名。似乎北影版大獲全勝。有記者采訪李俊導演時問他有何感想,李俊沒做過多評價,隻是說:“把一切留給時間吧,時間和觀眾是最好的試金石。《農奴》就是開始被忽視了,後來又被專家發現了新的價值。”
時過兩年,李俊導演的預言被驗證了。1984年4月,第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由邵逸夫、許鞍華擔任顧問的評選委員會把八一廠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遴選進電影節。與俄羅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的《懷鄉》(《鄉愁》)、法國著名導演布列鬆的《錢》、日本導演深作欣二的《蒲田進行曲》和原田芳光的《家族遊戲》等影片並列一起參加了國際電影節影展。電影節評委對影片給予了較高評價:“本片的重心人物是許茂而不是王馥荔演的四姑娘,所以能夠見到許茂性格的複雜性和矛盾心理。”“本片除了情節和人物較完整之外,攝製方法亦相當認真,所有內景戲都是現場收音,那已是現代中國電影少有的了。”
看來,八一廠、北影的《許茂》各有千秋,不分上下,打了個平手。至於那次的金雞獎評比,從現在的角度看,北影版的《許茂》比較討巧。他們注重幾位女兒性格命運的刻畫,勝在李秀明、劉曉慶這些風華正茂的女明星上。而八一版則把更多的筆墨投入到許茂老漢身上,這可能是它不怎麼討觀眾喜歡的一個原因。要知道,當年的女明星在電影觀眾中可是具有絕對的號召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可以佐證,一直用大美女作封麵的《大眾電影》,有一期因為用了主演《月亮灣的笑聲》的老演員張雁作封麵,結果那期雜誌銷量狂跌。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兩部“撞車”的影片仍牽動著許多老影迷的心。2005年春天,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還特意製作了一期特別節目,邀請兩個劇組的主創人員,相會熒屏,試圖在感動與懷舊的氛圍下化解這樁公案。83歲的李俊導演在當年的美工李健的攙扶下出席節目,表現出一種大度和平靜。王炎導演則因身體虛弱不能出席,節目組到醫院對他進行了外景拍攝,老人也能坦然對待那次“撞車”。北影版的“許茂”李緯已經半身不遂,無法到場。八一版的“許茂”賈六則拖著病體特意從東北趕來。節目最感人的一幕是:當年“四姑娘”王馥荔與賈六“父女”相見的時候,王馥荔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隻喊了一聲“爹,我們終於又見麵了”,就已經哭成了淚人。哭過以後大家開懷大笑,過去的恩恩怨怨頓時化為煙雲。已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的張金玲還現場作畫,以紀念這次二十多年後的相聚。幾個主要人物李秀明、劉曉慶、斯琴高娃因種種原因缺席,給這次相會留下了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