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中旬,《南海長城》攝製組全體人馬浩浩蕩蕩奔赴海南島外景地。到達海南島以後,全體演員深入漁民生活,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兩個女主角候選人都非常出色,她們都性格開朗、生性活潑,和當地漁民打得火熱。兩個人和攝製組其他人關係處得也不錯,各有各的人緣。劉曉慶還經常寫人物體會,請李俊導演給她指點,請其他演員給她講解表演經驗。有時,劉曉慶也經常幫助其他攝製組人員幹些雜活,非常勤快。李俊感覺兩個人都與甜女的性格相吻合,都有一股“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女民兵氣質。兩個人越是都優秀,李俊就越是犯難。攝製組已經來到海南島快一個月了,李俊還是沒有定下女主角來。
有一天,廣州軍區邀請攝製組參觀軍艦。那天氣溫很高,天海相接,海鷗盤旋,大海深處影影綽綽晃動著白帆,岸邊大片椰林隨風拂動,映襯著綠色的島嶼,亞熱帶的冬日依然令人陶醉。一條巨大的兵艦停泊在深海區,大家乘小艇上了艦。有名海軍在前麵一路引導,給大家介紹軍艦設備和作戰曆史。
李俊導演卻無心欣賞這些美景,他心裏還在琢磨著女主角的人選,因為一個月的期限馬上就到。李俊低頭沉思著,不覺已經到了船頭。隻見艦頭離海麵高達近十米,海浪衝擊著艦首一起一伏,濤聲陣陣,很有氣勢。被海風一吹,李俊感到心情好了些。李俊從艦頭向海麵望了望,隨意問了那名海軍,“同誌,從這裏到海麵有多高?有人從這裏跳下去過嗎?”海軍戰士回答:“大約10米。我們訓練時可以跳下去。”李俊朝著攝製組開了一句玩笑,“誰敢從這裏跳下去?”人們紛紛向海裏張望,不覺有些頭暈。大家都笑了笑說:“李導,別開玩笑了。太高了,誰敢跳啊?要是我們能跳,我們早來當海軍了。”
突然,一直站在艦頭的劉曉慶大聲說:“李導,我敢!”話音未落,她縱身越過護欄,噌的一聲跳入海中。船上的人都驚呆了,海軍戰士也喊道:“厲害!你們攝製組中真有女中豪傑。”一句話提醒了李俊,“對啊,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甜女’——女中豪傑。”刹那間,李俊多日來的猶豫被劉曉慶的一跳給解決了。李俊已經暗暗定下,甜女就由川妹子劉曉慶扮演。
初登銀幕就擔當女一號的劉曉慶也不甘示弱,更是玩了命地工作。她幾乎天天和南海女民兵生活在一起,一起出海,一起站崗。因為影片中甜女要光著腳跑上滿是刺棵的山頭,劉曉慶也打起赤腳,鍛煉在滾燙的沙灘上麵奔跑。劉曉慶眼睛怕光,她見光見風就流淚,睜不開眼,這樣不但影響表演,而且拍出來形象也不好。為了克服這個毛病,劉曉慶每天在鼻子和額頭貼上兩塊膠布,因為這兩個地方容易曬得比其他地方黑,然後就專挑中午正點看太陽,以強化眼睛的適應力。往往一站就是個把鍾頭,劉曉慶實在堅持不住再閉眼,眼淚嘩嘩直流。幾個月下來,劉曉慶儼然一個女民兵了。
耿飆兩個字救了影片
1976年春夏之交,《南海長城》已經開拍半年多。這時,南方進入梅雨季節,我國政治風雲也進入最變幻莫測的一年。周總理逝世的消息傳到三亞,攝製組非常悲痛。當時有些部門不讓戴黑紗,不許做花圈,不許開追悼會,攝製組還是頂住壓力為總理設了一個靈堂。“天安門事件”之後,“四人幫”發動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升級到了頂峰。《南海長城》攝製組全體人員也時刻繃緊了神經,政治學習占用了大部分時間,會上大家常常爭論得不可開交。碰巧,謝晉執導的《磐石灣》在全國上映,這是江青欽定的第二批“樣板戲”,也是張春橋高度關注的影片。既然該片與《南海長城》情節、人物都相同,有人提出“向樣板戲學習”的口號,甚至出現了“按樣板戲的套路重拍影片”的想法。李俊導演針對“向樣板戲學習”的意見,談了自己的想法:“我們要學習《磐石灣》,但不能抄人家。《磐石灣》是刀出鞘、鞘對刀,風格樣式屬於驚險片,樣板戲有它的長處。我們也有自己的特點,各是各的,絕不能拿它來硬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