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2009年新媒體傳播學年會綜述(2)(2 / 2)

華南師範大學紀燕妮介紹了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教育傳播新媒體被分為基於互聯網技術、基於數字廣播技術、基於無線網絡技術的三類。教育傳播新媒體具有豐富與多元、個性與創造、開放與共享的特點。在分析和評點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教育博客、即時通訊工具等教育傳播新媒體後,紀燕妮提出信息時代的新媒體選擇應用應遵循適當選用、信息適量、適時傳播這三個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黃河在回溯手機媒體演變的動力、過程與趨勢後提出了推動手機媒介變革的“三力”(技術、政策/法規、受眾/用戶)模型。在這三大力量的作用下,手機媒體的傳者、受者、內容、渠道、傳播效果都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手機媒體對傳媒業界的影響也將因此而變動,要點有三:其一,注意力在“內容”層麵的聚焦;其二,移動性與自媒體化的結合;其三,“三屏合一”將進一步促進媒介聯動。

近年來,微博客成為了博客之後互聯網上又一引起學界重視的一大應用。廈門大學陳梁在分析了微博客的草根性、信息碎片化、內容多樣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即時性、受眾的相對穩定性和廣泛性、自由和適度的溝通等特性後指出,和傳統的社會信息傳播方式相比,微博客作為一種新的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具有傳者和受者空前龐大、傳播環境隨意多樣、擁有多種傳播渠道等優勢。

清華大學雷建軍和李政佑探討了地球上網的幾種可能模型,包括景區直播、商場店鋪直播、服務娛樂場所直播、政府及權力部門辦公直播、活動直播、私人場所有限度直播。在介紹了地球上網的技術實現後,他們指出了地球上網這一技術上的進步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公民的隱私問題、技術帶來的階級分化問題、政治問題等。

浙江大學韋路從整體上回溯了學界中對新媒體的研究的發展曆程,指出多維網絡、混搭、多傳播是目前新媒體研究的三大熱點。針對目前新媒體研究的瓶頸,韋路指出,未來的新媒體研究將會出現從技術中心到理論中心、先描述後推斷、利用新媒體來研究新媒體這三種發展趨勢。

六、新媒體理論與方法

理論與方法是一項研究的根基,對新媒體的研究也不例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從Web1.0到Web2.0,從門戶網站到社區論壇,技術的變遷往往也給傳統的理論與方法提出了挑戰。在新的技術形勢下,新媒體的研究究竟應該從何入手?年會的第七分論壇嚐試給出了一些答案。

在網絡理論研究上,學者們的研究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移植式”,即從其他學科引入相關理論或概念,創造性地用此解釋網絡傳播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彭蘭就指出,可以借鑒社會學的社會網絡理論研究SNS等應用構建的新興社區。她認為,人們從傳統虛擬社區向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的遷移,體現了網絡使用者從社會歸屬需求向社會資本需求的升級,而印象管理、自我表達、情緒調節、社會交往、社會分享、社會參與等其他層麵需求則與社會資本需求相輔相成。互聯網上的社會網絡對於個體的影響,目前表現在一對一的互動和社會網絡對個體的結構性壓力這兩方麵。

二是“再檢驗式”,用經典的傳播學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中進行本土化的再檢驗。北京大學安珊珊和楊伯漵在研究了強國論壇的深入討論版、凱迪社區的貓眼看人版、天涯社區的天涯雜談版和新浪社區的新浪雜談版的長帖後,發現BBS論壇中長帖的擴散未能完全印證經典擴散研究中所指出的S型曲線擴散,同時新參與ID數量也未能呈現鍾型曲線規律。他們指出,網絡BBS論壇中長帖的擴散形式是複雜的,其中議題類型偏好及“轉題”和“ID互動”行為在極大地影響著長帖擴散的質量與參與規模,同時也造成了長帖討論的低集中性與低參與度。

事實上,上述兩種理論研究都是一種常用的傳播學理論研究方式——“本土化”,從其他學科的範式到傳播學範式的理論或概念轉移的“理論本土化”,也有從西方到國內的傳播學理論或概念的“社會語境本土化”。這類研究路徑在某種程度上都體現了我國傳播學理論發展的薄弱性。傳播學理論研究,尤其是新媒體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豐富而具解釋力的理論體係,這恐怕是很多學者有意識但難以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