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梁
摘要 媒介與社會有著互動共生的關係,每一種媒介的誕生都是社會信息傳播的進步,它促進了知識、文化和科學的交流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存社會關係和現存體製機構在重新建構的同時,也反過來催化了社會信息傳播方式變革。微博客作為博客的升級形式,以多種信息傳播終端作為信息擴散的渠道,從形式上和結構上給社會傳播提供了技術保證,而它多元化的傳播中心和平等、互動的傳受關係,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信息傳播活動中來,使傳播更加廣泛和高效。它不但推動著社會傳播的個人化進程使社會碎片化成為現實,允許個人借助信息傳播的工具載體來自我認同,而且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博客,使知識和觀念的輻射成為沒有時間、空間限製,更沒有信息量限製的傳播。這種新的社會傳播方式融合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傳播和媒介對人的大眾傳播,並且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這一融合,這將有利於新的技術和文化的普及以及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微博客,媒介,社會
一、微博客的概述和特點
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log)通常被認為是Web3.0的概念的先驅,很多人認為微博客是博客的變體,是將博客移動化、信息表現多樣化的新型博客,用戶可以通過登錄網站、手機短信(SMS)、IM(Instant Messaging)軟件(如:Gtalk、MSN、skype、飛信等)和外部 API接口等多種途徑及時更新並公開發布博客文本內容,通常限製在140字符內。
早在2006年,博客技術先驅blogger.com創始人艾文 ·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1972)創建的新興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務,它成為了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客服務的網站。2007年,Twitter被參加德克薩斯“西南偏南音樂節”(south by southwest)的科技類博客采用之後,迅速得到火爆應用,開始風靡全世界,成為了被廣泛接受的新媒介。到2008年,Twitter的用戶超過了150萬。而在中國類似Twitter的服務網站也不斷湧現出來,例如嘰歪(www.jiwai.de)、滔滔(www.taotao.com)、Plurk(www.plurk.com)等。
從微博客的發送特點上來看,微博客不但擁有了傳統博客自媒體的基本特征,而且還具備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穆榮均,2008),成為一種流動的互聯網裝置。
(一)自媒體、草根性
微博客與博客一樣屬於自媒體(we media),它使傳播者向大眾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傳播者的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傳播者的組成更加複雜,傳播內容更加多元。話語權進一步被下放,保證讓人人有話說,同時也進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話語權,突顯了草根性與平民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專業媒體的權力。與博客相比,微博客顯然更具有靈活、及時、迅速的特點。
微博客與傳統的媒體相比,它有進入門檻低這一特點,微博客的普及讓人們的文化消費更加大眾化、平民化。就傳播主體而言,它是一種“零技術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即“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體製、零形式”。從技術層麵為普通人發布信息開辟了渠道。
(二)信息碎片化,內容多樣化
微博客頁麵上的文本多是不成係統的,多數是閑言碎語的嘮叨、瑣碎的生活細節,它的內容豐富多樣,反映的是傳播者在任何情境下的文字表達的需求。這與傳播的動機息息相關,微博客傳播者的傳播動機主要是緩解社會外部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滿足人的自我實現,期望他人認可的需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馬斯洛理論”把人類的心理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當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獲得滿足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就尤為重要(郭慶光,2000)。這樣根據傳者的動機,這些信息更多的是個人化的表達,而非針對一個主題或者社會現象的討論,這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內容,使得社會進一步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