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博客書寫打破行業疆界,塑造出一個豐富的多元化的潘石屹形象
首先,博客書寫滿足了潘石屹本人情感宣泄的需求。博客是一個相對私人的空間,能夠很好地滿足了個人自我表達的欲望。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商界精英們的壓力更大,而由於特殊身份的緣故,他們內心的苦惱往往無法向周圍的人傾訴,其孤獨感比常人強烈,所以需要在博客上找到一種釋放自己情緒的一種空間。其次,博客書寫的呈現滿足了網民受眾對名人生活的窺私心理需求。有人說,在博客時代,你可以隨時偷窺別人,而你又是別人隨時偷窺的對象。這種讓人感受到電子世界和虛擬空間中的名人“透明度”效應的群集性,形成“眼球效應”,點擊率標高不下。訪問量的激增,反過來也刺激了名人博客的更新與發展。潘石屹的博客點擊率迅速破千萬,到現在的破六千萬,正是他與網民積極互動的結果。再次,博客書寫中的“議程設置”,是一個個人議程設置的過程。
潘石屹的博客除了基本欄目外,專門開通了SOHO熱線、SOHO預告、SOHO播報、SOHO產品以及友情鏈接等欄目,這更像是潘石屹的一份私人電子報刊(張翼,2009)。其博客內容分為生活隨想、有關地產、我的照片、建築作品、網友互動、張欣文字、好書推薦、北京2008、和潘石屹共進早餐等九個版塊。博客書寫呈現出潘石屹生活、工作、公益的多麵形象,同時通過設置社會熱點,創造行業話題等多種方式,引發業界和公眾的關注,促進互動。而潘石屹在其網絡社交圈中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對特定商品、服務乃至特定企業的看法,或者是對公益事業、公共事件的關注評論等,均具有輻射與滲透的作用,無形中影響著圈內受眾的意見。
4.博客傳播主導,兼用各方資源,全方位公關營銷
潘石屹博客商業運作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是2006年4月《潘石屹的博客》一書的出版。在國外,博客書的出版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出版類型,如英國還出現了專門為博客書而設的圖書獎——魯克文學獎,甚至相當多的雜誌也開始出現博客化傾向。國內博客的發展比國外稍微晚一些,《潘石屹的博客》和演員徐靜蕾的《老徐的博客》、作家鄭淵潔的《勃客鄭淵潔》等作品作為國內首批博客書相繼出版發行。《潘石屹的博客》出版後僅5個月,其博客訪問量就由1000萬突破至2000萬。運用博客公關傳播還注重於傳統媒體和其他資源的直接互動,如與搜索引擎的合作,以及紙媒、戶外廣告、校園巡講、名人評論等綜合手段的推廣,有效地提升博客關注度。同時,利用博客提高搜索引擎收錄而減少廣告投放成本,通過博客做線上產品市場調查、測試,降低公關活動成本等等。
三、對名人博客公關現象的反思
潘石屹的博客公關做得紅紅火火,這實際上是公共關係的以虛求實——“在商不言商”,於無聲處見成效的議程設置。蘇珊娜·加德納(Susanna Gardner)提出公司進行博客公關的7條要領:(1)介紹你生意背後的人及與他們有關部門的故事;(2)討論相關問題;(3)為各種信息以及專家意見提供交流平台;(4)讓你的商業展示成為一個人人可參與的共同體;(5)支持觀念交流;(6)從你的消費者那裏獲得誠實反饋;(7)影響公共輿論。潘石屹的博客正是印證了此般要領假設。
然而,“博客名人”王小峰曾斷言,“名人博客”違背了博客自由的草根精神,有些網站意欲通過強勢建立博客新的遊戲規則,最終建起的隻可能是玩物喪誌的“博客廢墟”!但我們認為,博客自由的草根精神,隻不過是學者的一種幻想。作為一個虛擬世界,它同樣蘊涵著權利的不平等性。因此他的本質就不是草根的,也不是權勢階層的,毋寧說它提供的是一個表演的舞台。對於名人博客而言,商業公關似乎是不言而喻、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名人博客的發展前景遭到質疑,同時隨著大眾的媒介素養不斷提升,博客公關的潛移默化功效會遭到更多人的免疫,博客形式的公關還能走多遠?
一味的認可“軟決定論”或者“硬決定論”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從“文化/技術共生論”角度看,“人類文化是人與技術的媒介不間斷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響的互動關係”(林文剛,2007)。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也在《技術壟斷》中說,“每一種工具裏都嵌入了意識形態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種方式而不是另一種方式構建世界的傾向,或者說它給一種事物賦予更高價值的傾向;也就是放大一種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過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傾向。”(波斯曼,2007)